时代事略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代青铜器铸铭之风始。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 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 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于此。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王克商。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王克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积年取《文献通考》、《通鉴外纪》记叙。作《利簋》、《天亡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 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 鼎》、《九年卫鼎》、《师酉簋》。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 钟》。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 簋》。
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共和作《史颂簋》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王东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王东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 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
齐国作《 镈》。
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
徐国作《沇儿钟》。
春秋晚期郑国作《哀成叔鼎》。
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吴、越、宋等国。
公元前514—496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吴王阖闾作《吴王光鉴》。
晋国作《赵孟介壶》、《欒书缶》,以草篆正体化之形式进入青铜器铭文。
蔡国作《蔡侯盘》、《蔡侯产剑》,以鸟、龙书饰于一器。
楚国作《王子午鼎》。
吴国作《王子于戈》,以龙、凰书饰于一器。
公元前497—489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盟誓(晋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马盟书》即此时作。
越国作《越王大子矛》。
战国早期公元前488—432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国作《曾姬无 壶》。
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
齐国作《陈曼簠》。
《信阳长台关竹书》抄成。
曾国迁隋,作《曾侯乙编钟》。
古玺印开始流行,主要有官玺、私玺和吉语玺三类。
战国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28-311公元前328—299公元前316前后安王二十二年韩烈侯(二十年)作《 羌钟。》
显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诸天神克制楚(怀王)兵,是为《诅楚文》。
显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怀王授予鄂君《鄂君启节》。
慎靓王五年中山国战胜掳燕吉金,作《中山王 方壶》等器。
刻《公乘得守丘刻石》。
长沙仰天湖楚简写定。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抄成。
战国晚期长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笔。发现时其锋颖如新。
公元前309赧王六年《青川木牍》写定。可证隶书不始于秦代。
公元前239以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马滩秦国《日书》甲、乙两种及其它简策写定。
公元前242以后始皇五年秦始皇颁行《新郪虎符》。
公元前237—228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盘》。
公元前278—217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写(抄)定。其中《日书》乙本最早,《编年纪》最晚,《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封诊式》、《效律》、《法律答问》、《为吏之道》、《语书》等均抄写于秦统一以前。
秦国玺、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面目与其通行之篆隶近同。
秦代公元前221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制定新体—小篆,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三种字书,颁行天下。秦权量诏版以小篆急就刻制,颁行天下。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按,实际上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四种字体。其余四种为不同用途,结构、风格或有不同。传蒙恬以兔豪制笔。
公元前219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所至,李斯为之书《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公元前218始皇二十九年始皇东巡,李斯书《芝罘刻石》。
公元前210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巡登会稽山,李斯书《会稽刻石》。
公元前209二世元年秦权量补刻二世诏辞,此即“两诏权”。
秦刑徒墓砖刻写于此时。按,此为中国古代墓志之权舆。
西汉早期公元前206高祖元年“汉兴有草书”。按《说文》所言草书当即隶变中出现之草隶,略见牵索与结构、笔画之省简。汉律,以秦书八体取仕、考课官吏。汉印盛行,面目与战国古玺及秦玺或异。私印中有鸟、虫、鱼书。汉代铜镜铭文均阳文铸就,与铜器阴文刻款可为不同风格之比观。又,镜铭省变小篆,因其中《尚方镜》起首有“尚方作镜”语,后人遂名其字为“尚方篆”。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语》、《老子》甲本等抄写完成,或早至秦汉之际。江陵张家山汉简《阖庐》等写定。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抄写完成。
公元前192惠帝三年废秦“挟书律”,先秦古书陆续发现并流行。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抄写完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写定。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抄写完成,或晚至文帝时。
公元前171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铭文为标准秦篆。
公元前165文帝十五年阜阳汉简《仓颉篇》抄写完成,其字当即通行之标准古隶。
公元前158后元六年刻《群臣上酬刻石》。
公元前157以前后元七年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发现麻纸绘制之地图。此为最早出现之纸及纸上墨迹。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木牍遣策》写定。
公元前149景帝中元元年刻鲁北陛石题字。
公元前156—141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用战国晚期文字抄写之《礼记》、《尚书》、《论语》、《孝经》等古书,其字被称之为“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正读之,此即“隶古定”。
西汉中期公元前140以后武帝建元元年北平侯张苍献古文经书《春秋左氏传》。
公元前117武帝元狩六年刻《霍去病墓石刻字》。
公元前99天汉二年西北汉简中最早之纪年简“天汉二年简”写于此时。孔安国献壁中所出古文经书。立五经博士,崇尚学术,小学倡兴,“善史书”风气蔚成,推进隶书之正体化发展。
公元前86—50昭帝始元元年—宣帝甘露四年定县汉简抄写完成,其字已近成熟之“八分”隶书。
公元前68宣帝地节二年刻《杨量买山记》。
公元前56五凤二年刻《五凤二年刻石》
公元前52甘露二年《居延丞相御史令牍》写定。
西汉晚期公元前48—33元帝初元元年—竟宁元年传史游作《急就章》,此为以草书作字书之始。因卷首以“急就奇觚与众异”起句,故名。元帝善史书。
公元前46初元三年刻《上林共府铜升铭》。
公元前26成帝河平三年刻《麃孝禹刻石》、《东安汉里刻石》。
公元前32—7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中秘书,史籀以下十家,序于六艺之末。《武威仪礼简》抄写完成。《武威王杖诏令册》写定。
公元5平帝元始五年诏令说字未央廷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7孺子婴居摄二年刻《居摄两填坛刻石》。大司空甄丰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秦小篆)、佐书(隶书)、缪篆、鸟虫书。意在复古,不蹈秦制。古文书法由此逐渐流行。
新9年王莽始建国元新莽《嘉量》颁行,其字风格已变秦篆。
15天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石》
9-25王莽始建国元年—东汉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写定。
东汉早期27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纪年简《建武三年简》写定。居延简草隶《误死马驹册》写定。
41—49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上书,奏请正定文字。
52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讳字忌日记》。
63明帝永平六年刻《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72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简》写定。
76—78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刘烜)好草书。韦续《五十六种书》称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张彦远《法书要录》以章草为章帝书而名。传章帝书《颉皇始制文字帖》。
76建初元年刻《大吉买山记刻石》。
76—83建初元年—八年传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章帝时曹喜(仲则)善篆,创悬针、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爱之,诏使草书奏事。
88章和二年班固(孟坚)着《汉书》,述“六书”。
92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
97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阙》。按,此阙与《王文康阙》(94)同时出土于成都(1980年)。
105永元十七年刻《幽州书佐秦君石阙》。
105殇帝改元蔡伦上所造之纸,时称“蔡侯纸”。
元兴元年刻《王稚子阙》。
106延平元年刻《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
东汉中期115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残石》。
117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118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阙》。按,此阙分东、西。西阙铭刻于元初五年,东阙铭刻于延光四年(125)。又,西阙隶书捺法用双钩,为汉代刻石中仅见。汉隶用双钩捺法者另有二作:一为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字之一,一为汉代铜器《大官釜》刻款。
121建光元年许慎(叔重)作《说文解字》,举例叙述六书之旨。刻《冯焕神道阙》。按,此阙宋人着录为永宁二年,不知永宁仅有一年。实则永宁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123延光二年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
125延光四年刻《延光残石》。
133顺帝阳嘉二年立《阳嘉残碑》。
135阳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题字》。
137永和二年立《裴岑纪功碑》。
140永和五年立《沙南侯获碑》。
78—143章帝建初三年—顺帝汉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传书《草书帖》。作《草势》。
143汉安二年立《景君碑》。
146质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东汉晚期147桓帝建和元年东汉碑碣之风大盛,始于桓帝时。
148建和二年摩崖书《石门颂》刻成。
151元嘉元年钟繇(元常)生
153永兴元年立《乙瑛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