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0-2005中国硬笔书坛 ● 高甬春 站在2006年的角度去审视走过的新世纪头几年,不难发现中国硬笔书坛在这几年中有了巨大的变革和创举,这是整个硬笔书法史未曾发生和尝试过的事件,开拓、革新、爆发、盲从、挣扎、坚持……,所有的感受因这个新世纪的起点而起,不管成也好,败也罢,毕竟,新世纪的中国硬笔书坛有了它特有的独白。 硬笔组合,吹过流行风 2000年6月,《中国钢笔书法》推出关注“八只眼”组合一文。组合一词,在歌坛早不是新鲜事,什么“小虎队”、“草蜢乐队”、“达明一派”等等,向来不敏感的硬笔书法在新世纪之初接纳了这一新鲜事.“八只眼”的成员是青年硬笔书法家吴一桥、姚玉良、倪俊冬、蔚陆军四人。他们组合名为“八只眼硬笔书法创作组”。他们的理念是:四人有八只眼,要用独特的眼光审视硬笔书法。而后“茶陵六青年”、“岭南风”、“苦行僧”、“内江六人行”、“巴蜀风”等组合相继成立。时过5年,组合悄悄隐退,很少有人再热衷于此事。在我看来,他们的兴起有几个因素:一是当时硬坛过于寂寞,创意激活硬坛。二是书友之间交流感情。三是宣传自我,借此扩大知名度。然而.组合从迅速扩大到停滞,主要是组合的存在始终未找到其立足点,它以几个书友的共同爱好为依托,缺乏深度和支撑。以笔者之见,组合要有生命力,须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和专题探讨作支撑。比如以书体、书风、主攻方向确立组合,这样的组合才有价值和生命力。否则,热闹一阵,便无事可干了。 网络平台,冲击主流媒体 e时代的到来,硬笔书法与它接轨算是很晚了。直到1999年8月,我国首个硬笔书法专业网站在辽宁省东港市诞生,网站的创办人是史洪清,这是硬笔网络时代的一个信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成为传递硬笔书法信息最快的使者。随后几年中,较有影响力的硬笔书法网站还有“中国硬笔书法在线”、“中国硬笔论坛”。这三家网站均力推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天地网以展示为主,中国硬笔论坛以论坛为主,中国硬笔书法在线则结合了展示和论坛两大功能,其点击率最大日超过6万人次,注册会员达10000人以上。网站的兴起,对报刊杂志有一定的冲击,读者由纸上阅读到网上浏览。网络有它的优势:信息快、参与性强、容量大,内容包罗万象。硬笔书法网站参与竞争,对主流媒体有一定的冲击,但笔者认为,硬笔书法网站建设的遗憾,是没有找到网站长期生存、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运作好网站,既发挥社会效益又体现经济价值,是今后发展的关键。 进入市场,步履蹒跚 中国画家首先富了起来,毛笔书家也随之富了起来,硬笔书家的作品何时变成银两呢?这个问题提上了新世纪的议事日程:2001年4月25日一5月1日在山东烟台,硬笔书法作品首次拍卖,王正良先生的《孙子兵法》作品以2.2万元拍出,16开作品单价达975元,谢非墨的《锦绣中华》字帖原稿1.8万元拍出,16开作品单价732元;2001年11月和2002年2月《中国钢笔书法》分别刊发建立ISC中国艺术品价值网络体系的硬笔书法价值评审的相关内容,以期通过对硬笔书法家作品的价值评估,建立硬笔书法市场;2002年10月,高甬春、陈文轩、邹慕白、余中元等诸位青年硬笔书法家先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以无偿拍卖支持网站的名义首次在《硬笔书法天地网》拍卖, 《中国钢笔书法》于2003年4月“艺苑茶座”专栏讨论此事;2004年初,广东李庆绿以召集人的身份,圈定国内18位较有知名度的硬笔法家推出“集体润格”,以期把硬笔书法市场化推向高潮。然而,时至今日硬笔书法的市场并未取得实质性成功。2001年烟台拍卖,想法好,胆量大,但“天价”成交背后“操作”嫌疑过大,高价位不能让市场接受;艺术品价值评审,不知何故.有了开头,却没下文;网上拍卖是硬笔书法作品打破地域性实现购物的好点子,然而,几年下来,因征集不到名家作品,价位始终太低,低质量的作品盲目上拍等诸多原因,渐渐冷了下来;“集体润格”的市场购买力也不强,销售情况不理想。到今天为止,不得不承认硬笔书法的市场还很弱,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培养、发展、扩大。 民资办刊,勇敢者上 在民间,始终有股力量一直不断地在为硬笔书法呐喊助威,那就是无正式刊号的硬笔刊物,这些“铁杆票友”一直在办刊路上不断开拓。这几年中,《钢笔书法报》已出200多期,《绿天硬笔书艺》共出7期,《中国硬笔书坛报》、《中国硬笔书法》,还有《硬笔书法·明信片报》,共出26期,另有许多兼毛笔、硬笔的报刊十几种。这些硬笔书法的报刊经过新世纪前5年的洗礼,大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些内刊苦苦挣扎,说“苦苦挣扎”是不为过的,没有官方认可,没有资金,只有勇敢者的精神,但只要硬笔书法在,这杆报刊大旗就不倒。 大展大赛,上世纪的风采 1985年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00多万件。100多万件!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如今,一个大赛有三、五万件作品,已是了不得的大事了。近年来,大赛风光不再,原因有:一是各类比赛多如牛毛,各级单位都在办全国性的比赛,非常混乱;二是功利色彩重,以收取参赛费及定购各类获奖作品集为主。三是电脑对硬笔书法热的冲击。疆坛已无法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通过大赛推出诸多如顾仲安、王正良、任平、张秀、刘惠浦等等名家。2004年《中国钢笔书法》花大力气推广的新世纪中国“十杰、十佳”青年硬笔书法家评选活动也远没有1987年举办的“兰花杯”硬笔书法家评选活动有份量和有影响。新世纪的几年明显暴露出大赛的底气不足,参赛人少,获高奖者无法通过赛事迅速提高知名度。这期间比较有影响的大赛有:2001年5月和2003年6月举办的第八、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2003年6月举办的绿天硬笔书艺书论大赛。2002至2005年期间举办的第五至八届文华杯大赛和2005年5月书法报社举办的“书法报·首届中国硬笔书法大赛”。 软硬兼施寻出路 新世纪硬笔书法家的创作与实践呈多元化,不少硬笔书法家除了很好的硬笔书法功底外,还努力尝试对毛笔书法水平的提高,不少作者已频频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比赛,如朱勇方、谢继东、黄文泉、贺东祥等,同上世纪的名家相比,创作能力强,上世纪的硬笔名家大多只擅长硬笔,毛笔书法水平一般,甚至也有很少写毛笔的,作品单一,内涵少。新世纪的硬笔书法家敢于探索与借鉴,他们通过毛笔书法的学习来提高硬笔书法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服务于硬笔书法。 经典书风,大旗迎风展 注重精品,注重装帧,在2001年5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中已见端倪。如果翻看2000年以前的各类获奖作品集,可发现作者只重视对硬笔书法作品本身的把握,而这次大赛,注重装帧的作品给大家很多启发,硬笔书法除了本身线条美以外,还注重装饰美,使之成为艺术品。2004年3月,“经典书风·首届中国硬笔书法主题展”在杭州举办,这次活动强调硬笔书法作品的装饰性和整体效果,提倡:1、作品既要有传统功力,又要有现代感,发挥硬笔特性;2、提倡小而精的作品,作品不折叠,强调原作的观赏性。3、作品要有装帧,选用各种有色纸装饰,使作品锦上添花。4、作品要巧妙用印,尤其是闲章,使作品更趋精美。当作品集问世时,硬笔书法装饰效果一览无余,为创作打开了新的天地,加上当时的《绿天硬笔书艺》彩色印刷,给硬笔装饰效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硬笔书法作品借助于装帧向经典、精品发展迈进了一步。 硬笔书法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90年代的高潮,在2000年后已进入调整期,这是必然的现象,上述的几种典型现象正是硬笔书法走向成熟和理性的磨合。总体评价新世纪的头几年,还是感到有想法,敢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硬笔书法的地位可能和毛笔书法一样,其实用价值逐步缩小、减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将会凸现出来,现在正是转轨期,如何把握好方向,是我们每个硬笔书法工作者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原载《书法报·硬笔书法》2006年第8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