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长沙窑诗书杂记(刘美观)——书坛新论
发表日期:2006-06-30 22:36:00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被阅读[2044]次

长沙窑诗书杂记 刘美观

长沙窑的文字主要用于陶瓷器皿的装饰,而这种装饰主要不在于表现书法艺术,更多地是体现文字的内容,如诗文、短语、记年等。所以这种装饰既是一种“形”的装饰,更是一种“意”的表达,窑工们似乎没有特别去追求书法艺术的工整和完美,而以文字的达意为满足。书写文字的窑工肯定不止一人,书法水平也就参差不齐,有些水平甚低的文字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作为商品的瓷器上。书写者不像现代人因字写得“丑”而羞于出手,购买者也没有因字写得差而过于挑剔,看来双方主要所求还是文字的意涵,如“客来莫直入”的瓷壶。许多字书写得颇为潦草和随意,似乎也未影响到这类瓷器的销售,如“上有东流水”的诗文,自有一种天然真趣。这种现象与当时书法名家工整规范、一丝不苟的风格大相径庭。

长沙窑瓷器的文字中,有较多的谐音字和别字,如“学子”写成“学之”,“我生君已老”写成“我生君以老”或“我生君与老”等。

出现了许多令现代人也感到难以置信的简体字,如“学”字写成“学”,“可怜”写成“可怜”,“国”字写成“国”等等。

为加快书写的速度,出现了较多的连体字,有的连体字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如“后悔”的“悔”字。
釉汁的流动性较差,胎体的吸附性太强,用软笔书写困难较大,因此,出现了类似现代流行、颇为前卫的硬笔书法字迹。

长沙窑器物上发现了大量的诗歌,文字内容比较通俗,比较口语化,有些已经考证出其作者,但还有许多不知姓名,被收入中华书局新版的《全唐诗》。而新出土长沙窑瓷器上,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见的诗歌,其中有这么一首:

 夜夜携长剑,朝朝望戍楼。
  可怜孤夜月,偏照客心愁。

这显然是一首唐朝的边防军旅诗。这首普通的民间小诗,将古代边境的军情紧骤,边关战士日常的军旅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歌颂战士为国奉献的同时,更将英勇杀敌的战士远离家乡亲人的痛楚表现得十分细腻和充满人生。意境悠远,想像丰富,仿佛是从寂静荒漠夜空中飘来的一缕清音,哀怨而悠扬,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军旅佳作。

新见一把唐长沙窑的瓷壶上书有一首七言诗:

 离国离家整日愁,一朝白尽少年头。
  为转亲故知何处,南海南边第一州。

即离家又离“国”,当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离家,只可能是战乱所迫。作者应是一位年轻人,还应该是一位生活在离“国”较近的家庭里的年轻人。战争将他全家赶出了家园,恬静的家庭、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他已不复存在。兵荒马乱之中,又与父母家人失散,一下子将这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推到了无依无靠的万丈深渊。愁啊愁,一夜愁白了少年头,为寻找父母亲人,走遍全中国,一直寻找到南海边,寻到天涯海角。一句“南海南边第一州”将这种寻亲的急迫心情推到了顶峰,与唐代大诗人岑参所写“行到安西更向西”之句异曲同工,相映成辉,作为全诗收尾更是意境无限,回味无穷。

诗歌以行楷的文字,用嫩绿的色釉书写在青釉的瓷壶上,毕竟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青釉已经完全剥落,显露出几近白色的胎体,绿釉的文字却保存完好。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文通常是褐色,甚少见到用绿釉书写。试想如果原来的崭新瓷壶再现,通亮的青釉瓷壶上,一行行油绿的文字,犹如春天大地上的一片绿草,生机盎然,何等美感!

来源:书法杂志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