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新时期楷书创作的几点思考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847]次

新时期楷书创作的几点思考  
刘胜角

  新时期以来,随着全国书法热的升温,楷书作为五大节体的重要一翼,其创作在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中发展进步,从迷茫走向理智,从刻意摹仿走向个性创新,从生硬走向成熟。一方面要使传统的精华得到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又要克服自身的局限与不足,走出困境与误区(参见拙文《试论新时期楷书创作的现状与走势》《中国书法》杂志2000年第12期P51),同时要克服甚至抵制各种非艺术因素的干扰而注入新质,以特有的艺术形态、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立足于
当代书坛。这已成为每一个创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当前楷书创作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
  一、要把楷书创作的思考与探索放置在古代与现当代的交汇点上加以考察,尤其要注意当代人观念的转变和审美趣味。要知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什么,审美特征又如何?而楷书创作如何表现个性,又如何兀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为时代审美与艺术创作是紧紧联系的,而艺术个性和风格追求也跟时代审美并不矛盾。同时,时代审美对艺术创作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使艺术创作产生新的追求和新的探索;另外,时代审美也可以制约和调整艺术创作,使艺术创作能够吻合时代的社会的特征,贴台历史的前进步伐,例如,颇真卿创立的雄强浑厚的楷书风格,不仅个性强烈,有口皆碑,而且也与大唐盛世“以法治国”的社会特征和“肥劲宏博”的时代审美相契合。
  二、要真正弄清楷书自身的演变发展规律以及各历史阶段的创作状况,有的放矢。例如,由隶变楷或由草变楷的孕育期楷书有何特征?隋唐高峰期的楷书大家的变法与风格形成有何显著特点?清代书家在“碑学”思想大旗下又是如何进行楷书创作的,有何成就与缺陷?同时,清代文入写碑与魏晋南北朝的“民间”写碑有何本质上的区别等。这些源与流问题的澄清,对楷书创作如何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传统的精华、革新变法、张扬个性风格是大有裨益的,它表明了书家们的探索与追求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智的、清醒的、方向明确的。初唐书家欧阳询之所以“启三唐奇峻,名高一代”,在于其“初习梁陈时风,得大令展蹙之秘,复师北齐刘珉,笔力均之瘦挺;其后参学章草,领悟索靖用笔三昧,终于综合六朝精华,融为杨隋书品。”(朱关田《唐代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