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画艺术浅论
郑可春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至元佑六年(1091)开始用芾名,自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淮阴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世居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而卒,故《宋史》本传称吴人,徽宗时为书画博士,后任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虽然仕途困顿,却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得以潜心古学,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他的书艺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年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尤其在结字上所作研习最为深透。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绍圣年间,提出了“老厌奴书不玩鹅”的口号,一面学古人,一面骂古人。表明他致力于彻底摆脱古人,寻求自我归宿。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就现存米芾的作品来看,其书风在中年就已形成,如《研山铭帖》、《致葛君德忱尺牍》、《苕溪诗卷》、《复官帖》、《拜中岳命诗》、《三吴帖》、《乐兄诗》、《寒光二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