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书风辩
——在淄博第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学术报告会上的演讲
刘正成
当前书法界谈论很多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流行书风。
“流行书风”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书法创作形态的一种概括。这种概括稍带贬意。但是,怎么样来看待“流行”这一问题呢?我想从三个点展开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 流行书风代代有之
流行书风并不是我们今天才出现的现象,也并不是我们搞书法展览之后才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古已有之。
笔墨当随时代。在先秦,秦国的书法从东周的石鼓文到秦代的泰山刻石,它就是秦国的书法规范。中山国的书法字形是长形的,线条是很细的。楚国的书法分早晚期,晚期楚帛书和简书都是扁圆形的,其它各种出土的晚期器物上的文字都是扁圆形的。我认为这些都是当时某个地域的流行书风。汉末的八分书,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就非常相近。我们翻开《淳化阁帖》,前面的历代名臣法帖里边有王家的,有谢家的,有郗家的,有卫家的。就拿王家来说,王导、王廙都是王羲之的爷爷辈或叔叔辈;谢家像谢安都比王羲之年龄大,但是在《淳化阁帖》中他们的书体就非常相近,这一流行书风不是王羲之带给东晋的。在晋代,王导、王廙,包括卫夫人卫家,他们已经在王羲之之前就有这种流行书风、流行新体的体势了。我认为王羲之是集大成者,不是王羲之这样写了,大家跟着这样写。王羲之,至少他的老师卫夫人、他的叔父王廙比他大,王导年龄更大了。王导衣带过江的时候,王羲之只有六岁,王导已经是将军了。他们的字都很相近,东晋这个流行书风是非常明显的,《淳化阁帖》就是最好的例证。再往后,唐代的褚遂良等受到王羲之的影响。唐太宗、唐玄宗的书法也有共同点,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那潦草的行书就很流行。晚明六家在某种意义上和我们今天的书法最接近。从黄道周、倪元璐、董其昌、王锋、张瑞图、傅山他们喜欢写大的条幅,那种章法、格局,那种快速的书写,以行草为主体,这就是晚明的流行书风。清代碑学盛行,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之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