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书法要有“时代性”的人,往往还要连带提出书法要与“西方文化”进行“碰撞”。似乎不这么说,不够“时代性”。这些肩负着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先行者们,站在很高的时间层面上说,要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融合的“衔接点”,要有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魄力与能力。如果不这样做,则似乎“谈创作、谈学术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好家伙,书法若是不和西方文化“碰撞”,简直难以生存了。
笔者愚昧,不知道书法为何要刻意去和“西方文化”碰撞,不仅要碰撞,还要融合,还要接轨,还要走向世界。在这种舆论氛围中,有的国人以在西方办“个展”为荣,以洋人的称赞为幸。其实,没有汉学底子的老外,看中国的汉字,无疑于看“天书”一般,真正能领会其意蕴的能有多少?称赞几句,恐怕多是出于礼貌罢了。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说的就是西方人的心态,他们在观看中国书法作品展时,难道这种心态就一点没有了?明明看不明白,甚至觉得像“鬼划咒符”一般,口头上却说是“抽象艺术”的现象难道不会发生?
和“西方文化”能够“碰撞”,并取得成果,自然不错。但不知和西方文化的哪一家相碰撞?且不说西方许多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习俗各异,就是发达的“八国集团”语言、文化也各不相同,如何去一一碰撞?最发达的美利坚——西方文化的“代表”,它自身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我们和哪一“元”去碰撞?和印地安?和黑人?和亚裔?还是和白人自己承认的必胜主义、得意忘形、恃强凌弱、不可或缺的“世界警察”文化去碰撞?
主张和西方文化碰撞的理论家们可能会说,你这是抬杠,“连对手都没有找到就开始舞枪弄刀地瞎批判”——我们要碰撞的是西方综合性的优秀文化。不错,笔者也认为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但不知理论家们说的西方优秀文化,优在何处?秀在何方?内容是什么?形式是什么?我方用什么去碰撞?用内容?用形式?还是都用?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还没弄明白,就去碰撞,只能是瞎碰胡撞。已经“碰撞”的先行者们,至今也没找到被公认的“突破点”,一些所谓在“形式”上的尝试,圈内人自认为“含金量”很高,圈外人也就是一笑了之。
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当初,恐怕也没有扬言和什么文化碰撞,然而如今却走向了世界。这并不是说英语——当地的傻子都会说的话,本身有什么所向披靡的本领,而是借助了经济力和科技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