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世纪末的讨论——关于书法的精神及品格的问题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663]次


  审视本世纪以来的书法品格审美,取向日趋乖巧、意境狭窄,格局小气,笼罩在一片个人趣味的氛围之中,与传统的书法审美主流日渐疏远。或稍有成绩者,也仅在形式、技巧上用心,意境得不到升进,因而品格愈见委琐。何谓传统的书法审美主流?首先是一种审美品格的高蹈与超远——“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这是中国艺术亦即中国书法极高的审美品格!
  本世纪以来的书法创作也有一大亮点:在难以逾越的帖学与碑学两座书法高峰面前,人们将眼光转向新发现的文物古籍,在其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于是甲骨、钟鼎彝器铭文,砖刻石刻,秦汉简牍,魏晋残纸竟成为取法的源泉。一时间书法创作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缺少一种高尚的理由;它的产生与其说是对帖学碑学的厌倦,不如说是对帖学碑学所取得的成就的畏惧。由于畏惧,转而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玩弄书法。传统精神、品格修炼均被放弃。终于,书法创作开始滑向以个人趣味为中心的,我们称之为“尚趣”的审美时风。
  以个人趣味为中心的书法审美时风,是本世纪以来渐次脱离传统书法主流审美的严重倾向,我们无可奈何地看着它注定要在这个时代产生:现代科技及商业社会的发达,个人生存受到压迫,精神生活缺乏自然情趣,特别是世纪末,快餐式的文化浮燥,名利的强迫和展厅文化的过度发达,使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难以容纳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虽然,书法仍以它传统的形式存在着,但已是行尸走肉。传统的内核被粗俗的排斥在个人趣味之外,或者被简单地搭配在个人趣味之中,最后完全被个人趣味所淹没。由于书家的个人品格修炼不被重视,狭隘的个人情趣又难以上升到个性的范畴,所以“尚趣”的审美倾向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历史的积淀,于是在创作上只能“内不足而外张”(张过庭语),聚墨成形、任笔为体了。陈独秀在世纪初,即有“俗在骨”的评语,世纪末,我们仍可借来对整个“尚趣”时风作一批评。古人说:“大抵饱学之士,下笔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宣和书谱》)“胸次”即是精神气质、审美品格,它是决定一个时代书法在历史上处于何种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以个人趣味为中心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