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揽民国时期的书法创作状况,一是存在着单纯尚碑或尚帖的创作取向,二是有对新的书法发现(甲骨文、汉简)简单继承的创作样式,三是出现了融碑于帖、挥洒自如的新样式。其中第三种创作理路,创造出了一种不同既往的书法风格,即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自由散漫、略带几分无意识或潜意识、别有韵味的风格倾向;这成为民国书法的主流创作样式,也是民国时期书法的主导性风格。具体说,这一创作理路有如下显著特点:
从创作心态上看,民国时期的书家大多具有一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仍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不安局面,残岬目谷照秸土甑墓谡秸谷嗣谴τ谡铰矣肷娴耐仓拢贝豢赡芨榉姨峁┯葡械拇醋鞣瘴АS谟胰卧谌⑺氖甏蟾?SPAN lang=EN-US>“标准草书”运动,其动机却不是为发展书法。他认为,“国事多艰,玩物为罪”,研制与推广“标准草书”是为了“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于右任《标准草书与建国》,载《标准草书千字文》)这颇能代表当时文人“实用救国”的时代心理。因此,当时书家的书写心态根本不同于封建士大夫书写时的悠然与闲雅。由于救国救民的心态和科学与民主进程的推进,社会上出现了新型的文化人。我们所说的书法家在当时或是新型文人学者,或是新型画家、政治家等身份。由于职业的特点,他们不必像那些以字谋生者一样必须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赏,也无须有清季遗老们从事馆阁体一样的束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把书法作为大事或职业来从事,并不存在“先散怀抱”的准备过程或谨小慎微的创作心态。再者,他们中的优秀者大多学贯中西,因此,也就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已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书家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他们从事书法说到底只不过是追求事业之余一种适性、美观的书写而已,所以他们的“创作”自然带有举重若轻的洒脱心态,其书风也就不会是传统式的工稳与闲雅了。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