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谁能慧眼识米芾?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3: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490]次

 薛元明
米芾被评为“千年书家”之首,足以见证不朽价值之所在,如今甚至到了何人手下无米书的地步,其中有对米芾超迈无前创新意识的钦佩,有对其高超技巧的膺服,也有对其性格叛逆的认同。当今学米成风,其中也不免一些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看人家学也跟着学的情况。虽然学者甚众,但真正出类拔萃、自出机杼者更是凤毛麟角,其中有很多原因,功力、才情等相关因素,不一而足。

米友仁效法米芾乃家学渊源,《董史·米友仁》认为“尝考米西清之书,多作斜弩之笔,甚至一字皆成横攲之势,此效父体而用力太过耳!”后世评价普遍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米芾书迹本身存在一些为人诟病的“病笔”,如果刻意将这些不足夸大,就反成习气,米友仁作书习惯用羊毫,字形更显得软弱;二是因为他是老米后人,总是被不自觉地和米芾相比较,自然相形见拙。如果米友仁不生在米家,自会有另一番评价。米友仁学米芾确实未能实现像王献之对王羲之,欧阳通对欧阳询一样的突破创新。

南宋吴踞毕生以米芾为范本。创作上以保守姿态出现,一生不越雷池,难以颉颃。董其昌评论吴踞”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吴踞作书起笔很多露锋尖锐,折笔多呈锐角,笔势则是直抵左竖之脚,结字变化少,本是长形结构的字反倒处理成近正方,综合来看,在继承米芾书风方面,却是入其堂奥最深的一位。

元明两代罕见涉猎米芾者,主要原因在于苏轼、米芾和黄庭坚所倡导的 “尚意”书风,后世学者不是技巧不过关,就是才情难以比肩,创作世态衰下,强作姿态。米芾以批判唐法的姿态出现,后世书人没有设身处地理解,从而造成狂荡无法。针对这样的状况,赵松雪振臂一呼,倡导回归晋韵唐法,米芾遭到闲置,一直到明代,学米者才多起来。董其昌学米,风格上仍然维系了二王、米芾手札一路面目,极力打造“淡意”的审美追求,米芾的奇崛擒纵、风樯阵马变成平淡雍和、清雅纯正。董其昌对于米芾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蜀素帖》题跋中来理解,除二王、米芾之外,最主要是吸收杨风子《韭花帖》章法布局形式,有默契之情。尽管赵董文成为后世“馆阁”书风渊薮,但在三者之间来衡量,董书格调要高于赵文二位,较功力则未必,就书卷气而言则略胜。综合来看,董其昌是学米而自出己意的先行者。

真正学米而自出机杼者,首推王铎。王铎一生吃着二王的法帖,“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但笔者认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