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书法风格范畴谈——“圆熟之美”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711]次

 圆熟之美
                                               陈振濂


    技巧的纯熟往往是艺术最明显标志。一个对基本功还认识模糊的外行,要想攀上艺术最高峰是不可想象的。书法学习要十年寒窗,要勤学苦练,其中最直接的目标是要对技巧如数家珍、烂熟于心。第一流的书法家在翰墨挥洒时,并非是先思忖应用什么样的技巧来妥贴表达对书法的独特追求;而是名家技巧风格任我用、信手拈出皆成法则。这种信手皆成法则的精湛表现,即得力于平时对古法帖名家的揣摩至深。应该说,每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下笔之处,或王或颜或苏或米,是十分正常的事,这些名作正是他朝夕面对、不会须臾忘怀的“老朋友”。

    随着年月的增长,本作为揣摩对象的古代书风渐渐消褪了客体特征,渗透入创作主体的用笔、结构的审美习惯和技巧习惯中去,并逐步与主体的意识与动作合融会合一,于是,书法家在平时的创作活动中,很难对自己的固有经验和揣摩临习得来的技巧作冷静明晰的界定与分别了。用庄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不知(庄)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融会之后的技巧,当然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伴随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反复实践,在书家笔下愈见出熟练之态。这自然是书法成功的必由之径,但信手拈来未必只是作为掌握技巧程度的测试标准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催化下,它会演化成为一种风格范型,我们习惯于这种风格为圆熟之美。

    赵之谦是圆熟之美的代表。真惊叹他对技巧精熟如此,这一方面见出他在基本功上的苦心练习和坚持不懈,另一方面则证明他对技巧有较固定的认识,能用最快也最简捷的方法全面掌握必须的技巧,我们看到赵之谦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双重价格;他比起那些泥古不化的考据家的书法来,表现性强、技巧动作丰富的特征自然使他高出一头;但他与那些第一流的大师相比,却显得过于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