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访谈 
著名画家韩美林:艺术教育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发表日期:2006-07-13 22:22:00 来源:中国文联网讯 被阅读[2041]次

著名画家韩美林:艺术教育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中国文联网讯暑期将至,各种艺术培训班也纷纷出炉,名目繁多的各类培训班是否真正能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对此,一直关心我国青少年艺术教育问题的韩美林坦言,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令人忧虑的,相关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家长的拔苗助长都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怎样把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上去?怎样为未来的生力军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就这些问题,韩美林发表了相关看法。

    记者(以下简称“记”):画画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因此有的家长就逼迫自己的小孩学习画画,认为这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您觉得这种做法可取吗?

    韩美林(以下简称“韩”):我知道这么做的家长不在少数,望子成龙的想法是几乎每个家长都有的,但应该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家长一旦强迫他们画画,他们不但不会欣然接受,反而有可能一碰到画画,就感到厌倦。老师和家长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上,引导孩子找到对美术的兴趣。我6岁就开始画画,完全是出于自己喜欢,最后才成为一个职业画家。逼着孩子画画不是一个好方法。望子成龙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我理解他们的这种心情,但是我希望不要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恐怕就不好了。孩子不喜欢弹钢琴,爸爸非逼着他弹,那么他如果确实没有这方面的才气怎么办?老师、家长和社会都不要强迫孩子学什么东西,可以引导他学什么东西,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把艺术变成一种负担强加在孩子身上是不对的。

    记:对于那些不喜欢画画的,我们的教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韩:这个道理就好像大家不可能都去学体操一样,是个社会分工问题。画画的、搞音乐的、搞体操的都有,但他们的比例在社会上毕竟是少的,这个不能强迫,有兴趣更好。当然作为21世纪的人,就是不画画,懂点画也是好的。将来你有了钱,你买画送人尽买假画怎么办?所以你必须懂点。唱歌也是一样,你自己五音虽不全,但你起码得能欣赏音乐吧?我不学音乐但是我会欣赏,我知道这个曲子是表达什么的。兴趣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记: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恐怕很难出像您这样的人才。

    韩:那不一定,我这一辈子的动力不是别的,是“羞辱”。“羞”是自己做错事,做了红脸的事之后想办法去改正去弥补,这是我的动力;“辱”是人家对我的侮辱,这也同样对我起着推动力的作用。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只是一个初中上过三个月的人,但我会用高等物理、高等数学、微积分,这是大了以后自己学的。大学毕业不一定就有文化,它只是一个文凭,只是一个学历的证明,不证明你的修养、你的素质。

    记:现在还在讲学历和分数,您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建议?综合素质怎么样才能提高?

    韩:这个问题主要不在孩子,这是我们教育政策的关系,教育孩子不够全面。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痛苦,也同样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你看我写的散文里面,什么都涉猎,这是一个只上过三个月初中的孩子写出来的东西吗?那时候并没有老师强迫我们,我们小学四年级就学《古文观止》了,《阿房宫赋》都学,四年级就知道贝多芬、莫扎特了。

    记: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缺乏美育,美术、音乐的素养比较低,您对此作何评价?

    韩:美育我们普遍重视不够,美育实际上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经济已经上来了,大量的资本流入,这是我们的国策,国策就是希望引进外资,这在从前被看作一种经济侵略,但是现在我们不是这样看,因为我们国家需要发展,引进外资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我们看到在资本进来的同时,以美国大片为代表的外国文化也进来了。但是我们国产片出去了吗?我们的国产片敌不过外国的大片,卖不过他们,他们又卖钱又好看。在这里,文化的弱势我们不能不看到。你看我们的“吃文化”也是,中国的吃文化本来是最最有名的,可是人家麦当劳、匹萨饼充斥了市场,我们感觉到了没有?没有。这次福娃创作,有人说韩美林画得太老了,不好。我们看,现在青少年看的动漫不是日本的,就是美国的,我们自己的动漫处于弱势,我们没有力量让我们中国的动漫火起来,因此孩子不知道中国的动漫,这一点是很可悲的。这些就像文化的沙尘暴,值得我们全国人民包括政府、学校注意。

    记:您认为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政策?

    韩:我们国家应该有文化战略,包括教育战略。这些战略里面就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包括文化的法律和具体施行的方针、方法。在21世纪,什么都会归到教育里面去,一个大国不仅应该有实力,包括财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她更应该有魅力,魅力就是精神,就是文化,就是艺术,就是人民的素质。教育不抓,行吗?千万富翁可能一夜就出来了,但有素质的孩子是不可能这么快就培养出来的。百年树人,我认为发展教育应从长远利益角度来看,这比纯粹经济发展的战略更重要。(记者 孟祥宁)

    来源:2006年07月07日 中国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