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绘画 
中国壁画(前言)(三)
发表日期:2006-08-02 18:54:00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被阅读[2165]次

中国壁画(前言)(三)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另一个大类,绘于佛教寺庙和道教的道观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古代许多著名画都参与过寺观壁画的创作,曾留下一些比较优秀的壁画作品,如东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等等。山西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山西稷山兴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画、北京西郊法海寺名代佛教壁画,西藏拉萨罗布林卡的清代佛教壁画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至今保存完好。道观壁画的最早开端,当属汉武帝在甘泉宫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佛寺壁画则始于东汉,随着印度佛教之传入我国而开始出现,如明帝刘庄命画工画佛像与清凉台及显节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非常盛兴,全国上下广建佛寺,有寺必有壁画。三国时吴兴人曹不兴当为最早的佛画高手,得到后人的赞誉,之后的大画家顾恺之是东晋时人,他在寺庙中绘制壁画的事迹很早就被史籍记载,而顾恺之最为推崇的画家戴逵也以壁画见长,戴逵在瓦棺寺所作的壁画,就受到当时的名流王濛所大肆赞扬。顾恺之(346—407),自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性格率直,其为人风格是魏晋士人思想作风的典型表现。据《历代名画记》称:长康在20岁时就为瓦棺寺作壁画,那时是东晋兴宁期间,瓦棺寺刚刚修好,宗僧人请社会名流、达官贵族施舍钱财,有士大夫出钱十万,是最多的了。顾恺之言称出钱百万。而他平时比较清贫,众僧人都笑他说大话,他就对众僧说:“只预备一面素壁即可。随后用一个月闭门作画,所绘维摩诘,等最后点眼睛时,对众僧说:可以开门了,第一天来参观的人,向他们请施十万,向第二天来参观的人请施五万,第三天随便施舍吧。等大门一开,果然观者如堵,一会儿功夫就得百万,从此名声大振。这个传说不见得可靠,但从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作品中能看出顾恺之的画风。顾恺之继承了传统的方式方法,又在人物画的传神方面有所突破,对当时以及后人有巨大影响。张僧繇是六朝时期最有名的壁画家之一,当过吴兴的太守。他独创了”凹凸花“技法,使观众在远处观望是有起伏变化的,而到近处才发现是平面的。他长于人物、动物、山水等,是一个多面手,甚至在雕塑方面也是个能手。民间对张僧繇有许多美好的传说,相传他画龙从不点睛,点了睛龙就会飞去。说明他作画之生动。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世人为之向往,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唐代的诗歌发展到高潮时期,美术也是昌盛阶段,“盛唐”的绘画、雕塑都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成就表现在各方面,壁画艺术也有相当大的进步、发达。

 

之前稍早的隋朝大画家展子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后来各代对他都赞誉有加。传世作品《游春图》经历代皇家贵族的收藏得以保存至今,从艺术效果和技法特点上,都是有着重大突破的。他是当时著名的壁画高手,在洛阳、长安等地的多处寺庙中都有他的作品,到唐代还被人们所称赞,可惜那些壁画随着建筑的毁坏而不存在了。郑法士是北周至隋朝的大壁画家,据说当年他与田僧亮、杨契丹一起绘制京师光明寺画壁画,郑画东、北两壁,田画西、南两壁,杨画外边四面,被称为三绝。

 

周昉是8世纪下半叶最有才华的画家,当年唐德总理誉为母亲修造长安章敬亭,命周昉绘制壁画,他每次动笔时都有大量观众争相目睹,有上万人次参观、评论,提出哪好哪不好,周昉听从别人意见,加以改动。所创作的“水月观音”壁画使人们叹为观止。李思训以青绿山水著名,在绘画色彩的使用上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派独特的风格。《唐朝名画录》记录着玄宗于天宝年中,命李思训在大同殿画嘉陵江风光壁画,经月方毕。吴道子(685—758),有命道宣,河南人。年轻的时候曾流落于四川、山东、河南等地,但一直勤奋学画,后来在洛阳一门心思的从事寺观壁画绘制工作,名声也渐渐大起来。再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唐玄宗召他入宫作画,还封了很大的官职。从此吴道子不再流浪,专心从事创作,画艺大进,成为被后人所敬仰的大师。吴道子在当时已是老幼皆知的大画家,不仅为宫廷作画,也为多处寺庙绘制壁画,相传吴道子给兴善寺作画时,城里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当吴道子画佛像的圆光时,转臂挥毫,瞬间完成,观众大呼小叫,非常激动,惊动了整个大街小巷。吴道子以创作佛教题材的壁画为主,据说仅在长安、洛阳两地,他就有三百余幅寺观壁画。京都之外也有大量作品。吴道子的作品,有的一直到宋代还有遗存,宋代壁画家王瓘就曾经常到已破败的玄元皇帝庙去临摹他的作品。佛教绘画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至隋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无数画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风格,吴道子也在期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被后人尊称为“画圣”,民间匠师奉他为“祖师”,历代美术评论家都对他推崇有加。

 

佛教约在5世纪传入西藏,正是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的时期,西藏的文化、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大规模寺院建筑和壁画随之出现。唐代贞观之时,吐蕃与汉族关系密切,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也起到了积极的文化交流作用。当时的西藏大力弘扬佛教,大兴土木,一直保留至今的大昭寺、桑耶寺等寺庙都是那个时期的著名寺院。松赞干布从尼泊尔等地请来能工巧匠,随文成公主进葬的中原艺人也参与到寺庙建设当中,所以在壁画当中能看到多种风格的影响。古格王国寺庙遗址,是西藏另一处壁画较为集中的地方。10世纪吐蕃王朝土崩瓦解,王室后裔阿日列藏北阿里建立了古格王朝,后来阿日热心佛事,出家为僧,使阿里成为新的佛教圣地。古格壁画分为宗教题材和生活题材两类,造型和色彩处理有浓厚的地方特点,融合了来自汉族、印度、尼伯尔等地区的影响,富有强烈的装饰趣味。

 

五代时期的艺术风格承袭了唐代的余波,后梁的佛寺壁画相当繁盛。荆浩在唐代末年就已居于山西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荆浩以山水画文名于世,讲求绘画的笔墨并重,在构图上注重深远的意境,使山水画至此得以巨大发展,被宋人称之为“全景山水”,以誉其大气磅礴。相传荆浩曾在京师双林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壁画,惜早已不得保留,未知是一种什么面貌。但从传世作品《匡庐图》中可以看出他的“大山大水”,层次分明、构图饱满,疏密有致,局部刻画细致,是全景式山水画的代表作品。现在能够看到的五代壁画实物,只有山西平顺县龙耳山中的大云院壁画,残存有20余平方米。东壁绘《维摩经变》,损毁较严重;文殊菩萨的表情端庄,举止安详,身后绘有罗汉、天王力士等等。上方绘有飞天等奇妙景象。从现存的残画来看,壁画绘制精制,色彩非常鲜丽,整体风格与同时期的敦煌壁画相类似。

 

宋代在10世纪中叶以后,结束了五代50余年的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最终统一了中国。宋初的一个阶段,政策措施得当,曾出现过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甚至恢复到了唐代的水平。城市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南宋时的南方经济状况较好,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安徽人,官至朝奉郎,他所生活的北宋时代,由于皇室贵族的喜好,使绘画艺术受到很高的重视。;李公麟的作画风格与方法,受顾恺之影响较大,同时学习吴道子。他最倾心于白描画法,用简洁明快、下笔肯定的线,来描绘曲直、刚柔的效果。白庙原来是绘壁画或其它绘画的基础,当成是起稿时的轮廓。唐代吴道子是大画家,架子也大,起完稿以后的工作就由弟子们去完成。而寺庙里的僧人或画工们尊重吴道子的画稿,不敢在上面设色,就留下一些白描画面。北宋李公麟在此基础上独创一格,对白描这种绘画风格的产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武宗元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壁画家,原名宗道,字总之,河南人。擅画佛道鬼神,师法舞蹈资,行笔线条流畅。景德末年(1007年),宋真宗营建玉清照应宫,招募画工绘制壁画,百余名画工分为两组,武宗元任左部之长。宋代佛寺兴建之风也较盛,汴京、洛阳、成都、太原、南京、扬州、苏州等地都有比较有名的大寺院,而无名的小寺庙不计其数,这种现象刺激产生了许多壁画高手。象武宗元这种由民间画工被选入宫廷的壁画家不在少数,前文提到过的王瓘也是这种情况,他们之间都相识,都是一茬的有名壁画家。他们的画稿往往都被弟子们仿照、临摹,得以流传后世。曾被徐悲鸿收藏的《朝元仙仗图》,据考证就是当时的壁画原稿小样(也称“八十七神仙卷”),据说是武宗元的作品,有很强的装饰性。

 

宋代的道观壁画曾盛极一时,宋真宗营造道观,招募天下画家,3000人应试,百余人被选中。以武宗元、王拙分别担任左右部长,高文进和王道真设计,壁画规模相当庞大。后来重新翻修时,著名画家崔白、李元济等也都参与了绘制工作。北宋中期以后,宗教壁画有所衰退,很多有名的画家很少再去参与壁画的绘制。到南宋时更一蹶不振,文献记载中几乎见不到壁画的影子。留存至今的、比较完好的宋代壁画有以下几处:山西开化寺创建于晚唐,但大量壁画绘于宋代,该寺位于山西高平。大雄宝殿的三面墙壁均有壁画,题材是西方净土变、佛经故事等,线条流畅,有吴派风范,采用沥粉贴金的装饰方面,制作极细。西藏日喀则夏鲁寺壁画创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丰富精美,一部分较多的运用了内地汉族的画风一部分学习了印度、尼泊尔的特点。石家庄北郊上京村的毗卢寺壁画始绘于唐代天宝年间,后被多次翻建、重修,其中的壁画被认为是宋时作品。最精彩部分为正殿内四壁上的水陆画,儒、释、道合为一处,有三教九流500多个人物形象众多,有行列队伍、有哭泣的弟子,表情、性格都各不相同。

 

元代的寺观壁画的发达程度远过于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主要是佛教的密宗绘画艺术和道教的壁画艺术。由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和政治上的因素,元代提倡喇嘛教。元世祖忽必烈号令全国各地大寺兴建喇嘛教寺庙,把喇嘛教的首领八思巴奉为“帝师”寺院的密宗壁画也因此能兴盛起来。洪洞广胜寺壁画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霍山南麓,分上下两寺和一处水神庙。该寺创建于东汉,下寺为元代建筑,寺内壁画极为精美,只可惜一被盗卖至美国,现只剩下十几平方米。所兴的是水神庙中主殿明应王殿还保存有较完整的壁画,建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最为精彩的是东侧南壁的戏曲演出壁画,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齐全,化妆、服装、道具、乐器、布景等都很齐全,为研究早期戏曲的演出形式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明应王殿现存壁画总面积达200余平方米,高5米。人物神态逼真,刻画细致,重彩平涂,以石青、石绿、朱砂、土黄等颜色,浑厚古朴。壁面制作讲究,先用黄泥加细砂打底,再在上面抹一层棉绒加系泥的混合物,表面压光不施白灰,结实耐久。山西稷山青龙寺建于唐代,内有壁画属元代制作的有180平方米,有佛像、菩萨像以及众弟子和护法金刚等,但该寺的大部分壁画都在明代洪武年间被补绘、重修过、多少影响了一些元代的风格原貌。

 

道教寺观壁画自汉代以来一直随着道教的兴衰而起伏变化不定,元代的道教壁画风格承袭吴道子、武宗元一路的风格,并有所发展和推广。除了民间画工的描绘,文人士大夫也偶有创作,据说赵孟頫就在柜安天圣寺壁上画过竹子和山水,与宗教内容无关,王蒙、王冕这样的大画家也都在寺院中画过壁画。著名的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永乐镇,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就生于此地。吕洞宾死后,唐代在其住宅基础上建“吕公祠”,后被火毁,元代至元年间重新修建。殿内壁画尺度高大,人物众多(286个),各路神仙,造型生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吕祖殿里的道教故事壁画,则是现实生活状态的反映,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把单独的情节联系为一体。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绘有《朝元图》,8个主像周围各配有各种神仙,仙曹、玉女、使者、力士等分三、四排构成气势磅礴的行列。每个人物都刻画严谨,具有个性特征,衣饰服装一丝不苟,艺术感染力强烈。西壁绘有“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两旁的十太乙与雷部诸神,文武有别,表情各异,性情独特。主像庄严、玉女秀雅、武士威猛,各得其神。人物众多的行列之间,用转身对语、左顾右盼、倾身交流等手段,使人物有所关联,成为一个整体。据专家考证,这组壁画的勾线使用了某种特殊的笔,有的线线长达数米,匀称坚挺,非常人用普通毛笔所能完成。设色平面化处理,有的局部如璎珞、图案等细节采用沥粉的方法,使之更显复杂、精制,这种技法产生于唐代,宋人有所发展。三清殿的整铺壁画是文献上所说的六天帝、二帝后率领众仙朝元的内容,反映了道教神之的完整体系,人物造型动静相参,在变化中求统一。以世健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虚构的神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物画优秀特征。纯阳殿俗称吕祖殿,在东、西、北壁上画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描绘吕洞宾从咸阳降生其一直到他赴考、的道、离家、超度凡人等等,以连环画的形式贯穿了五十二个画面。故事内容为民间长期流传,情节生动,有深刻的含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壁画高3.5 米,面积有203平方米。画中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外,画中还有宫廷、庙宇、茶馆、酒楼、田野、山川及各种植物等等这对研究元代社会情况有很大帮助。

 

元代的社会分工,与前代相比,有较大变化,壁画家队伍完全属于工匠的行列,不再被列入史传之中。文人画家除了个别情况以外,也不会介入壁画界。但由于道教本身的发展,促使艺术领域普遍出现优秀的道教题材作品,戏曲、绘画、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家和作品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取得卓越的成就。从甘肃、山西等地唐、宋以来佛道壁画的发展,可以看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到元代达到了象永乐宫壁画这样的又一个高峰。它既保存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特征。永乐宫壁画在一个方面丰富了中国壁画创作的积累和创作经验,也影响了后世宗教壁画的创作。我们从明清寺观壁画和水陆道场壁画中都可以看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子。永乐宫壁画是仅存的道教壁画的完整体系,是中国壁画的珍贵宝藏,对我们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