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张公者:学养与书画
发表日期:2018-10-28 23:35:58 来源:本站 被阅读[2469]次


      刚开始学习书画时,前辈总是说:“书画成就的高低,最终靠学养”“书画到最后,拼的是学养”“书画是养出来的”。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但是当时并没有对这种观点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更谈不上体会。
      自己练字快四十年了。当初书坛上的一些名家,时至今日,几乎都被时间淹没了。几乎没有几位在今天还能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所认可。
      还有一些年轻作者,作品很有才气。可是多年之后,就没了后劲,不但不进步,反而退步。慢慢的在年纪不老时就“退隐”了。
      有些人甚至在技法上也不如从前了。按理说,技法是越写越熟练的,怎么会越写越差呢。
      是当初的名家们以及那些年轻的作者没有再下功夫练字吗?不是的!没有人不下功夫的。(可能有些年轻作者后来是真没努力、没下功夫)有人说是他们没有跟上时代。并非这个原因!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代,距今天一千七百年了,王羲之并没有落后,更不需要跟上时代。经典是永恒的。
 
      问题出在观念上。
      观念是什么?是眼光,是见识。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也就写出什么样的字来。
      观念有问题,往往南辕北辙。观念有问题的人,往往还特别执着,特别坚持。他们多数是不读历史的人、多数是不看前人原迹的人、多数是不读书的人。即便有些也读书,但也往往是读死书的人。
     观念便属于学养的范畴。
 
      一、学养决定书画的最终高度、深度
   (一)
      我们前两节谈到书画的欣赏。书画同样属于事物,包含两个方面,一为物质,一为精神。技法便是书画的物质层面,格调是书画的精神层面。
      格调重于技术。
      技术只要方法得当(包括观念淮确),下功夫,从经典中取法,较容易掌握。
      格调是人本身的问题,完全取决于个人修养。是先天与后天共同生成的。
      格调为上。作品首先要不俗,才有欣赏价值。
      而决定作品雅俗的,便是人。除了天生带来的,便是后天的学养。
 
   (二)
     学养如土壤。
     如果是一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把这粒种子种在花盆里,也就长到一米两米。而把这颗种子种到大地里,它便可以自由的、宽松的、茁壮的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我们很多具备才情的书画作者,技法很好,甚至与古人不相上下,但是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风格是艺术史衡量与取舍艺术家与作品的第一标淮)。就是因为土壤不足,学养不够,找不到创新的途径,而最终没有成为大家。
      学养深厚,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可以让我们找到形成风格的途径。
      学养决定书画成就大小。
      学养决定作品最终的高度、深度。
 
      二、学养包括专业内与专业外两方面
    (一)
      从事一门专业首先要具备专业修养。
      作为书画家,第一要具备的学养就是对书画史论的掌握。熟谙书画史,知道书画发展的正变,掌握其中的规律。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找到创新的途径,才不盲目。
      了解历史,便知晓未来,也就知道今天要做什么。
    (二)
      另一方面(专业外)的学养则包括人的襟抱、阅历、见识、知识、性情等等。
      襟抱决定一个人作品境界的高低。心胸宽广之人,作品方能大气。
阅历能提高见识。见识多,眼光高,能分辨美丑。阅历广,见识多,胸襟也就开阔了。
      知识面广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性情往往是个性所在,是风格的天然条件。
 
      三、功夫在诗外
      人们对专业内修养更重视,专业外的学养常常被忽视,而往往是专业外学养好的人,专业本身会做得更好。“功夫在诗外”。具备专业外的学养会使作品表现出更宽广更深刻的内涵。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倪攒、董其昌、八大、石涛等,无不具备相当的字外修养。至吴昌硕、潘天寿更是诗书画印皆能皆高。
      这些大家并非都是具有很深的学问,但其学养则足够滋养而使其成为大书画家的条件。
 
      四、增加学养的最佳办法——读书
      读书是增加学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读经典之作,读圣贤之书。
我们无法向前代圣贤当面请教,而读其书,则犹对其人。且所读之书,非只一家,便可取人类圣贤之思想精髓,丰满自己。形成思想,确立淮确的价值观、艺术观。艺术观解决了,目标就淮确了。
      读书之人,作品往往具有文气。文气的作品就不会俗、格调不会低。
      一个人在十七八岁时,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接触的人、事物,决定一生。三十岁之后,人还能够在境界上有所提高,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读好书。
 
      五、技与道
    (一)
      有人也许会认为强调学养是为掩饰自己在诸如造型等方面的“不足”。非也。造型等方面属“技”的范畴。艺术,“艺”为道,“术”为技。经典作品在技法方面都已过关。
      技,尚属艺术的前一阶段;道是高层次的,是气息、格调、境界,道高道低便是由人的学养决定的。
技易,道难。
    (二)
      有些人的学养很好,但书法绘画的创作不是很高妙,这是因为缺少“技”的练习,技法是必须过关的。
      技法不过关,不足以成为本专业的行家能手,也如同技法好而学养不足的人要加强学养一样。
      对于修养好的人,技法便成了他的“修养”。
      这些有很好学问之人士,其专业与人生目标也往往不在此。而他们的书画常常格调高古、文雅不俗,非一般习书画者可比拟。
 
      具备学养,方能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
有了学养,可从世间万物、人世百态悟得艺术真谛。
 
      学富五车,不代表创作就有同样的厚度、高度。
      我们也并非要求书画创作者具有很深的学问。我们要的是,我们的学养应能滋养我们的创作,而足以对得住我们的才情。不然,真的是太可惜了。尤其是对年轻的作者来说,有才气的、笔性好的年轻作者更要积累学养。等到发现笔下越写越没物之时,已经晚了。趁年轻时,多用心学养,多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而且,不仅读中国的,还要读西方的。眼界宽,才能看得淮。
      多看古代原迹。原作是有生命的。原作可以“借气”。
多接触高人。与高人交往,你也不会低的。
观念,价值观、艺术观,第一重要!
      年轻时要立大志。不要顾虑目标太高。只要从脚下做起。目标定在珠穆朗玛峰,就是走到山脚下,海拔也要四千米。目标定在景山,爬到顶,也就八十八米。
 
      当然了,我们今天谈的,是对那些有大志者而言。对个人来说,人生的快乐自由最为重要。
 
      当然,很多时候并不是努力了就可以达到目标。艺术,天分在前。我们以后再谈这个问题。
以上所讲,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