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访谈 
庞中华:舒体传人王振
发表日期:2019-01-26 15:29:38 来源:本站 被阅读[7534]次

      我的朋友王振,奇人也,连喜鹊都喜欢他,在他家窗户上筑巢育子。他夫妇俩精心关爱小喜鹊就象小喜鹊的爸妈一样,并用摄像机偷拍下了许多喜鹊生活的精彩画面。

       这小喜鹊的“爸爸”王振,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细致如微,充满艺术气质的年轻人。还是一位优秀的青年书法家。书坛前辈沈鹏先生就称赞王振书法“得舒同先生之真传。”王振可说是舒同前辈真正的“入室弟子”,他在“舒门”整整住了八年。
       读者朋友若问:这王振又是如何走进“舒门”呢?我想这大千世界,太离奇了,就像我问那小喜鹊为啥偏偏飞到王振家门一样,是缘分、是因果、是机遇,还是故事。
       这故事从头说,王振1970年生于山东,那里是中华文化的圣地,是孔孟的故乡。他从小在奶奶的教导下,沐浴在诗、书、礼、乐的熏陶之中,诵读古典诗文,挥笔学习大字。王振自幼聪慧好学,能背诵许多古典名篇,从《论语》《中庸》《大学》及《古文观止》中的名作如《岳阳楼记》《出师表》及唐诗长篇《琵琶行》等等都能倒背如流,他一口气用55秒钟可以将《岳阳楼记》通篇背完。若让范仲淹听了也会捋髯而笑。
       舒同前辈曾任山东省委书记、老革命、老红军。毛主席称他为“党内一支笔”。在那战火纷飞,戎马倥偬之中,这位红军的著名指挥员,每天写大字,刷标语,使他的书法和炽热的革命斗争融为一体,因此又被毛主席誉为“马背书法家”。那一代革命家们,豪情荡胸,意气风发,舒同前辈的笔下,一定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那浑厚雄强的书风产生共鸣,同时也延续了颜体大字的生命。几十年来,舒同前辈的“书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官名”,从井冈山到长征跨越齐鲁大地,响彻华夏神州。王振童年时,他父亲手捧一瓶兰陵美酒,告诉他那酒瓶上有咱们山东省老书记、老首长舒同的题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豪放的诗篇和舒老苍劲的书法融为一体,在王振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了涟漪,种下了书法的种子。
       1980年,舒同前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开创了中国书法的一个新时代。1991年,经部队的选拔,王振被派送到舒同老前辈身边工作。这一切是王振梦中也不曾想到的。但我依然认为这是缘分,是因果。因为部队领导看中的是这位热爱古诗文、热爱中国书法的年轻战士的文化素养。王振的刻苦勤学也改变了自身命运的航线。
        我认为,青少年求学,尤其是学书、学琴、学一切技艺最大幸运是得一良师,口传心授,面命耳提,指点迷津。聪慧者,乃心有灵犀一点通。
        王振是聪慧者又是幸运者。他真正“入室”舒门,受到舒同前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不但学得扎实的笔下功夫,“中锋用笔,圆润饱满,无笔不藏,无往不收,八面来风”这些过硬传统本领,舒老更教他“人正心正笔正”的为人之道。王振好学,悟性高,舒同前辈的教导如春风化雨滴滴浸润,两者结合让王振在舒门取得“真经”,步步登上书学舞台,自然成为“舒体传人”。此生遗憾,我与舒同前辈无一面之缘,我尤其想知道,这舒同前辈是如何展纸舔墨,运笔挥毫的?王振是如此生动向我描述的:先生写大字,先要凝神沉思,待胸有成竹方走到案前,目测纸之大小距离之远近。双手按压在纸上向左右上下分开,将纸捋舒展,无一处不过手。眼紧盯手掌过纸之处,似在纸上寻找什么,又似问纸年龄几何,出生何地。有时吹一口气,似吹浮尘。有时闻一闻气味,似辨纸香。有时以舌试纸之洇,如与纸吻,如与纸亲。此时已忘记众人之所在,人纸已合一。然后两脚自然分开呈站立状,膝微屈,调气息,左右环顾,目光在寻寻觅觅坚定的游移,不与人对视。五指握笔,虚虚实实,实则千金之力亦不能夺,虚则差之毫厘便可脱落。蘸泡墨,墨稍浓稠,蘸笔后可见墨之流动。砚边舔笔,笔毛聚拢如锥如剑;蘸墨砚底,笔浸墨中如允如吸。这样反复多次,笔墨已合一。砚边试字,似作草稿,字砚具黑,无可辨认。若有所思状,深吸一口气,提笔写字。书写时左掌按纸上与两脚成三足鼎立之势,脚底稳如磐石,身体可前仰后合,左右腾挪。手臂可擒纵提按,上下求索。此时全身放松,形与神俱,时而万象在旁,真力弥满;时而若纳水輨,如转珠丸;时而淡不可收,神出古异;时而如逢花开,行神如空;时而如瞻岁新,行气如虹;笔走龙蛇,具备万物,行云流水,横绝太空,忽然间一幅完整的作品跃然纸上。“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众人低眉屏息,可听心跳,可闻虫语,见到署名最后一笔,众人长舒一口气,才掌声响起,掌声和先生爽朗地笑声和在一起,那是说明作品已经完成。”
        文字简练,生动,足见王振观察精微,用心之细腻,行文之畅达,描述之精准,古趣横生,栩栩然如在眼前,让我颇为受益。由衷感叹舒老得如此少年而教育之,人生之一乐也。王振这样学习的机会是千千万万书法爱好者的梦中所求。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
        王振是在舒同前辈亲自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在取舒体“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势基础上,遍临历代法帖,笔耕不辍,努力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文化大师王力先生诗赠王振:“书法学舒同,形神求贯通。纵观天下事,必创自家风。守旧如呆鸟,革新是大鹏。扶摇九万里,处处百花红。”曹禺先生为其题词:“师古而不泥古”。
        近年来,王振参加并参与策划了一些大型书法活动,如“海峡两岸120位书法家公祭甲午战争120周年”“百位书法名家与百位驻华大使节在钓鱼台大型联谊活动”“庆香港回归20周年书法名家交响音乐会”。尤其是他和喜鹊的故事,由北京卫视拍摄十五集专题片《喜鹊来了》在北京您早栏目播放,王振是故事的主人公,得到广泛赞誉。
        他观察喜鹊六年,拍摄了近10万G的照片、视频素材。他从喜鹊在他窗台上搭建鸟巢,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智慧选择。从滂沱大雨中飞来的喜鹊父母保护小喜鹊一幕,看到“人物一理”的大千世界。从搭建鸟巢纯为了繁育后代(平常不住),体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似乎只是为了生存与传承。从生出七个蛋只孵育出一只小喜鹊的存活率,感觉到生命来之不易和父母的辛劳。从看到小喜鹊被树枝夹住腿后其父母从容将其救出这个现象,发现喜鹊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极其相似!当我问及王振为什么会坚持多年来一直观察喜鹊思考生活?他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想,书法的顿悟来源于生活,古有“担夫争道”的故事,舒同前辈书法的笔意无可辩解来源于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王振势必也会从喜鹊来临领略到行笔之奥妙!
        我不禁感叹,时光如果能够倒流,真想自己也变成一只喜鹊,翩翩飞临“舒门”,一睹前辈风采,聆听前辈教诲。今天,让我们共同传承舒同前辈探求艺术的精神,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我们的生活,书写我们的时代,和王振一道共同走向书法的远方!(庞中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