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中心 > 展厅 
沈鸿根:“硬书缘”国庆70周年书法网络展述评
发表日期:2019-10-30 09:36:01 来源:上海市硬笔书法家联谊会 被阅读[11702]次

笔走龙蛇 情怀家国

——“硬书缘”国庆七十周年书法网络展述评

沈鸿根(江鸟)

 

金秋十月,日照大旗红。

在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时,“硬书缘”书法网络展的举办与展出,是我们书法人献给伟大祖国七十华诞的一束鲜花。

这次网络展,规模不大,影响不小,水平不低。作品涵盖真草隶篆行五体,作者来自东南西北中九州。最大的特点是软硬兼施,同荣竞芳。尽管毛笔书有毛笔书的韵致,硬笔字有硬笔字的风骨,然而双管齐下,争奇斗妍,反而相得益彰,于是目随笔舞,神共墨飞。难得的是:高手如云,佳作成堆,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获奖作品,无不笔精墨妙,可圈可点可品,更悦之于目,赏之于心。

毛笔书法作品如:曾盛国的楷书,入钟繇之室,笔短意长,古雅绝伦;

刘良谋的行草,洒落出尘,一派魏晋风流;

侯明浩的二爨体扇面,字在隶楷之间,功夫极深,妙在古拙而不粗俗,率真而不随便,难在刀刻味中透出书卷气;

刘保健的汉隶《曹全碑》,笔圆而姿逸,秀色可餐;

陈义军的行书,善于八面出锋,一手米字,几可乱真;

郑小云的行书对联,体之厚,力之健,大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气概;

李金河的小行书,随手写来,从容不迫,春秋佳日,“胜似闲庭信步”。

硬笔书法作品如:

焦石的楷书册页,初看不怎样,细看似嚼檀香橄榄,回味无穷,那楷中带行、半工半放,笔致既佳,意态又妙;

李正伦的篆书龙门对,由吴昌硕而上溯石鼓文,结体左低右高,错落有致,安稳中求变化,笔墨老练又老辣;

俞在柱的小楷,不外钟王两家,韵雅而格高;

陶浪的行书,神采飞扬,学米另有一功;

谢红兵的楷书,不离李北海底色,但好在掺有魏碑笔意,有所变化;

唐玉庆的行书,胎息赵孟頫手札,用笔圆活,风神淡雅,是韵胜之书;

陈康的楷书册页,已由唐楷进入魏碑,结体随己意变化,用笔刚强角出,强调落笔与收笔,个性强,饶奇趣,一反常态,是骨胜之书;

梁国平的粉笔字隶书板书,独一无二,“小阁延爽,山斋听雨,画楼待月,静室观兰”,字字端丽,笔笔遒劲,不仅形式好,而且书法美,不觉眼睛一亮。

余如罗阳生、陈国祥、李晓峰、魏志祥、干晓敏、詹钦成、刘明、邵波然、魏延玲、刘健、左发永、魏仁全、岑烈明、张立进、何也、李重庆、黄开慧等人软硬书,春花秋叶,各有千秋,相映成辉,也很可观,不可小觑!

在“硬书缘”金榜上,出现了不少双料“状元”,既在毛笔书上夺金,又在硬笔字上掠银,如曾盛国、陈义军、谢红兵、刘良谋、钱宝成等。这说明书法的书写工具有软硬笔之分,但书写的技巧、构成的原理、审美的法则,却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学好毛笔书,有利于写好硬笔字;学好硬笔字,有益于写好毛笔书,一而二,二而一,相辅相成,故不妨双修。当然,临帖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要,有所侧重,但不能偏废。

书法是艺术,更是文化。为什么有些作者榜上无名,名落孙山?究其原因,不是书法水平低,就是文化修养差。其作品或有错字,或有漏字,且繁简乱用,诗词不分,字里行间,心浮气躁。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临帖的同时,还要多读书。以临帖练功,以读书养气。

可能受时风影响,有些作者喜欢在作品的形式上进行装饰,诸如双色拼接、文中划线、句下加圈、印花乱钤等,都是常见之手法,用以来吸引眼球。适当地装饰,未尝不可,但应合理有度,切不可割断行气,分裂画面,颠倒次序,破坏章法,否则得不偿失。事实上,拼色、划线、加圈、多印等种种装饰,都是工艺制作,并非艺术创作。哗众取宠,喧宾夺主。有意义也不大,不可不慎。
志于道,游于艺。我们传承、倡导、弘扬书法艺术,旨在通过研习书法来亲近传统文化,加强审美教育,从而变化气质,陶冶情操,做一个有修养、有品味、有担当的追梦人。笔下龙蛇走、胸中海岳飞。用“书以载道”之精神,讴歌新时代,发挥正能量,创造好作品!

 

评委作品

 

上海市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会长沈鸿根作品

上海市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维中作品

上海市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张天民作品

上海市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当代硬笔书法院院长朱涛作品

上海市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马平发作品

上海市硬笔书法家联谊会理事王旭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