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纂刻 
古玺印的发展变化
发表日期:2006-10-29 22:14: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775]次

罗随祖先生是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对古玺印研究有素。11月18日下午在收藏讲座上,他非常清晰地讲述了古玺印的发展变化。

  他首先给古玺印界定了一个范围: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到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他要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玺印,并且不包括明清流派印和宋以来的书画鉴藏印、款印,因为这些一般不列在古玺印的范围之内。

  我国对古玺印的研究主要发展于近百年来。如对战国古玺文字的识别,清中晚期还相当朦胧,概称作古文、奇文,随着本世纪初甲骨、竹简、青铜器的大量出土,对这种古玺文字(通称六国文字)开始识别,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识别和释读印章上的契丹文、八思巴文、巴蜀文、古梵文,也是近百年的成果)。又如以前认为战国官印只有白文,没有朱文,后经征集,发现黄河下游地区也有朱文官印,廓清了一个事实。再如从前把秦到隋唐以前的印都叫汉印,近三十年才区分开来,有一本《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的书(罗福颐主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就是第一部按时代区分古印的书。汉代玺印规格是统一的,国君、百姓都是2.4×2.4厘米,称为“方寸”。隋唐以后官印逐步加大,但因为一直未正式发现,认识模糊。现在收集了许多隋唐印,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同时还有个重要发现,找到了印纽的过渡期。汉印印纽有桥形纽、龟形纽等,宋元是直把纽,其间的隋唐印纽必有个过渡期,怎样过渡的呢?它的印鼻是圆的,有穿孔,而且逐渐从大变小,从宽变窄,孔也相应变小(唐时更小,更纤细)。到了南宋,印纽细得就像个扁柱子了。罗先生讲时举着一本图册,看了图更加清楚了。

  印章起源跟商品社会的出现、跟社会需要交流关系密切。不相识的人相互怎样取信?只有凭信物,印章于是应运而生。所以古人说:“印,信也。”印章在古代社会中虽不能和青铜器、礼器相比,但地位也很重要。至于印章代表某种权力,是后来派生出来的意思,开初并非如此。最早的印章有人说是殷商的三方印,但鉴于证据非常孤立,本着“孤证不信”的原则,只好存疑。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印是战国印,罗先生指示我们看图,有烙印(烧红后盖在马身上),有“富昌韩君”印等,有的已经非常精致。秦代官私印开始用“田字格”,字与字之间有界格,文字趋于规整,但不失自然美。西汉初期文字更规整,“田字格”仍然保留。

  罗先生还为我们讲了一种印,这种印的印文通常是这样的:“建明德,

[1] [2] 下一页

下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