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自有它的真相,但它的表面常常被某些东西蒙罩着,使你看不到真相。我们常常把非真相当作真相,(以头衔、官位、知名度来判断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很少有人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去寻找真相,包括某些作者自己和欣赏者。
书法是比较玄妙的艺术,多数人不知道它的真相。
我们对很平庸的“大人物”的赞美往往很慷慨,而对极优秀的“小人物”的赞美却很吝啬。我不说徐渭的被冷落,那是400多年前的社会。我要说徐生翁、黄秋园,在解放以后还是被冷落,这是不应该的,这完全是艺术评价体系误读的结果,而少数智者却未能大声疾呼,这种事情,在当代还会发生,将来有可能发生。
面对一件书法,我们往往喜欢首先去了解艺术家的身份,而不去解毒这件书法的内涵,当你知道写字的人 是某某名家以后,你才说这件书法很好,这是俗人的态度。这是名家之名影响了你的判断力,破坏了你的观察力。面对名家作品,你会有这样那样的评价,而这些评价要么是书上说过又说的,要么是别人谈了又谈的,你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寻找艺术的真相,确实很难,但如果找不到真相,我们永远不可能在艺术中得到真正的乐趣,我们将永远在艺术之门外徘徊,这是十分悲哀的。
譬如书法表面的力不是真相,内在的力才是真相,但许多人追求表面的力,而不追求内在的力,去咬牙切齿地书写,把线条写地又死又僵,还自以为笔力雄强。
还有古代称赞书法之妙常常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说,似乎很有道理,而其实这不是真相。运笔透不透纸背、透几层纸背,与真正意义上的笔力无关,与墨的饱涨程度有关,与运笔的轻重快慢有关。按得重,用墨涨,速度慢,自然比别人多透几层纸。不信的话你试试看,蘸一点浓墨,让它自然地滴在纸上,就能透几层纸,你说这一滴涨墨有笔力吗?你再用笔饱蘸浓墨,很用力地划过去,写一下,它果然能“力透纸背”,但这个力往往是死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笔力,否则,大力士写字都变成书法家了。林散之的书法非常高妙,非常虚灵,惜墨如金,他的有些线条连纸背都透不过,你能说他没有笔力吗?
再比如郑板桥的书法,许多人把他说得神乎其神,如何如何好,而事实的真相呢?我认为郑板桥只是知名度高而已,他的所谓“六分半书”,刻意拼凑,人为做作痕迹比较严重,连自然都做得不够,并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我以上举例说的,也许是真相,也许仍然不是真相,你不要我一说就认为有道理,也应该有批评精神来明辨与感受,是不是真的如此?
你能独立的思考、辨析、质问,就离了解艺术的真相越来越近了,当你用比较客观的审美标准重新审视古代名家与当代名家的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真相越来越明了。
--抄自《中国书画》200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