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学书散记(一生何求)
发表日期:2006-06-30 21:54:00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被阅读[1842]次

晚饭后,闲着无事,随手拿起了一本《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坐在桌边欣赏,看着杂志中那一件件装帧精美、字体俊秀的硬笔书法作品是陌名书友们用普通钢笔创作出来的时候,我就体会到这小小的一支钢笔写出来的东西一样能登上大雅之堂,他们的笔法技巧、章法布局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多的是从心底涌现出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这时候,我才仿佛意识到自己已很久没有动笔临帖了。

业余时间有一点爱好是一件好事,如果你倾力的投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对钢笔书法产生兴趣始于八十年代末期,那时只凭着一点热情和年青人特有的闯劲去追求的,在无师指点的日子里,其间走了不少的弯路,后来接触到了一些书法理论的文章后,才渐渐走上正轨。

学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除了枯烦就是寂寞。可以想象,用一二个小时去对照临写古代书法家的一篇字或一行字,的确是显的枯烦繁索且杂然无味,但没办法,任何学习书法的初学者都必须走这一条路——临摹,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也是初步通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

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分上、中、下三类,有一书法论句是这样说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则得其下之下。什么意思呢?是说你如果选择的是一本优秀的字帖进行学习,写出来的字也只能算中上等水平;你如果选择的是一本中等的字帖进行学习,写出的字只能算中下等水平;再往下就是劣等水平了。所以说,选一本好的字帖很重要,而且这本字帖必须是你喜欢的。历代书家的名作很多,这就要看你喜欢什么样的字体与风格了,书法理论中常提到“晋人的字尚意、唐人的字尚法、宋人的字尚韵”。初学者多选魏晋、初唐的书法范本为佳;行书字帖可选宋四大家,以米芾的字入手最易上路。我是不赞成初学者直接临习现代某个名人的硬笔(或是毛笔)书法的,原因在于这个名人以前也是学习前人书法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一定要追根求源,看他是学什么流派的,找到了根源,你就可以直接从原帖入手了。举个例子:宋朝皇帝赵佶不是个治理朝纲的好天子,但他是个书画奇才,自创出“瘦金书”字体,经过追索,才发现他学过初唐书家褚遂良、薛稷的字,长期的钻研临习就演变成了自己的书格,书法上叫“出帖”。

我是比较喜欢楷书的。楷书,一是字体规范,二是结构严谨,三是笔法到位,四是从楷书可以直接看出一个人的功力。如果直接从行书入手,而没有经进楷书的训练,字也写得好,但经过行家的“火眼”,就可分辨出字里缺少某些有营养的东西。所以,至今我也不敢越行书雷池半步。这些年来,我一直很欣赏和关注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奖赛两位特等奖获得者的硬书作品,一位是贵州刘惠浦先生;另一位是福建的仇寅先生。前者的字可追溯到晋代王羲之的法帖,作品雍容典雅,书卷气浓;后者的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如美女婵娟,灵秀感人。出于对这种风格的爱好,我特意选定王羲之的《乐毅论》作为临习的范本,断断续续学了一段时间,其间也学了褚遂良的《孟法师碑》,都只学得一点点皮毛,对帖中的精髓至今没有完全吃透,仍在循序渐进之中。

长时间的临摹学习只是书艺进步的一个方面,要想检验出自己真实的书写水平,必须参加一些书法比赛才能得到验证(这种比赛可以是县市级,也可以是省级、国家级的),才会发现自己在书写水平上存在哪些差距。一句话,有比较就有鉴别。这方面,我感触颇深。记得以前刚参加一些书法比赛时,作品是精心准备,反复创作,寄出后,每天是等星星盼月亮,梦想能金榜题名,后来作品多半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现实很残酷地告诉我,没有扎实的功底,只靠信手涂鸦、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肯定会被淘汰出局。几次参赛碰壁后,我也灰心过,曾想过放弃,一天不写可以,一个星期不写可以,如果一个月不写那就荒废了,所以心里总割舍不下,毕竟在这条路上走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对这个“黑白”世界有了感情。余下的事就是拿出纸笔,摊开那羡慕、向住已久的古帖,继续耕好我那“一亩三分地”——读帖、临写、背临等等。那时人年青,也吃得苦,晚上练字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手写的酸,眼看的花,一行字或一个字往往要写上几十遍才行,一是要保证字的数量,二是要保证字的质量,特别是正楷,要写得一丝不苟,真的要花时间和功夫。写到兴头上,一晚上可以写上十来幅,停笔休息的时候就孤芳自赏,对着原帖找差距,有时还要用放大镜去看原帖中字的结构和笔画。

就这样一步步艰难的跋涉,机会终于来了。那是1995年的8月,在报上看到一则河南省《青少年书法》杂志社举办“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的征稿启示,犹豫了好长一段时间,抱着试试看的念头,用脱墨(黑底白字)的形式写了二幅硬笔楷书作品投去,刚开始的几天还是很惦记这场赛事,后来工作上的事情一多也就忘了。96年元月的一天上午,我收到《青少年书法》杂志社寄来的一封信函,打开一看,是一本新出版的96年第一期《青少年书法》杂志,里面刊登了“95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获奖、参赛作者名单。天大的意外,居然在10个一等奖中有我的名字,其后还刊出了我的获奖作品。是不是搞错哒,我仔细再审了一遍,哦,没错,作品是自己写的当然认的,获奖名单中名字后面还用括号加上了“湖北”两字,当时那喜悦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关键在于我的书写水平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认可,也是对我学书走上正途的肯定。唯一遗憾的是,在我珍藏的所有参赛获奖证书中,一直缺少这个“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也许是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疏忽造成的,也许是证书在邮寄途中出了些意外。后来一想,管它的,反正有收成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那后面信心就足了,热情高涨,创作激情比刚泡出来的茶汁还要浓,记得有一段日子我在参赛、投稿上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不管是专业性硬笔书法杂志还是非专业的,我都试着投稿,少则一幅,多则三四幅,部分作品先后在《写字》、《湖北日报》、《钢笔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等报刊上刊登。那甜头、那滋味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地名——咸宁。《钢笔书法报》编辑部的地址就在咸宁温泉淦河大道8号,我写的比较好的习作大多被这家报纸的编辑们选中刊发,至今非常感谢这些不知名的编辑老师或是同道书友。虽然没有去过咸宁,但很想去这家报纸的编辑部看看,去体会一下堆积在那编辑部里一件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作者创作出来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所散发的墨香味。真正硬笔书法专业味很浓的地方是浙江的杭江,那里有一本全国硬笔书法爱好者公认的权威性专业杂志——《中国钢笔书法》,而我之所以提到咸宁,是因为它是我们省办得比较好的一个硬笔书法报刊,也拥有一大批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在这条路上走的时间长了、远了,人也就会慢慢淡出各种大赛的吸引与诱惑,最近几年里很少参赛了,多半是泡在网上某个书法论坛里面看别人的作品或是文章,偶尔也找几幅与自己个性、风格相同的字帖(作品)临写一下,希望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取舍一点有用的东西,来丰富自己作品内涵。不管怎样,既然走了这条路,就慢慢走下去,那怕是断断续续,那也是循序渐进,终可迈向自己所制定的目标。

来源:本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