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当代中国书法的表现思潮(中)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903]次

书法的"现代"性表现几乎与"后现代"性表现同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但是,"现代"有过"派",而"后现代"很难说有"派"。泛古典主义的传统书法在整个"书法时期"以"二王"或晋唐为指归,在审美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经典"情结,这有类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艺术的态度。

  虽然其间大约在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限中"经典"情结有所变化,如清代嘉、道、咸以后"碑学中兴"造成的近代尊碑运动,不过,总起来说,千馀年的书法基本上处于"书写性"的风格修正与试错之中。书法时期"言必称二王"。而碑与帖之争毕竟是传统理法范围内的学术流派之争,并未构成古典与现代的冲突。

  可是,1985年10月15日现代书画学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书法首展",却打破了书法界的平静。十五天展期,观众川流不息,社会反响是非常大的。张仃、黄苗子、王学仲、李骆公、王乃壮、古干等十几位老中、青艺术家参展。"礼赞现代书法"让人们"看到反映这个时代的书法新风貌"可以说是该展览的宗旨。

  其中,王学仲的《浮鹅》是用重墨在一片淡湿墨涂染过的半白半黑纸上书写了"浮鹅"二字,一反传统的方法,而借鉴了绘画的效果。而古干的组合书法《山水情》则直接引色彩入书法,并直接用字体构成一幅画面。又如马承祥的《步行》,在十字路口(形象字"行")用浓墨画两个脚印。等等。这次展览的举办,其意义不在展览本身。以今日眼光视之当年这个展览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观念解放的一次尝试。

  其中的大多作品都是浅泛的,构不成艺术史的意义。但是那种求新的意识与令人眼目一新的形式玩弄,给人们以很新鲜的印象。试图用表面化的"书画同源"来寻求书法的当代出路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特定时期,此次展览冲击了书法的传统观念,它预示了一个古典权力话语中心的开始被消解。

  同年,浙江谷文达参加湖北"国画新作邀请展"的《静观的世界》与1988年北京徐冰在中国美术馆双人展的《析世鉴》"天书"作品,都是在利用书法或文字的原素进行创作。谷文达将"书写""泼染"与"肌理"混合运用,探索着书法与绘画交互为用的可能性。而徐冰的"天书"是不可释读的--因为他的"字"是汉字偏旁部首的个人化重构。

  显然,谷、徐二人意不在"书法"创作,但他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