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后书法艺术”的审美误区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107]次

 “书,为心画也”(杨雄《法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书法非常典型地代表着一种文化人格,体现着一种审美情致。进入信息时代,书法并没有因为电脑键盘的书写削弱了其实用功能而显得窘迫,相反却是大大地强化了它的审美功能。

  在这个极为推崇笔墨强度,讲究线条形态,追求风格突破,叛逆传统程式的后书法艺术时代,出现书法创作上的倾斜,审美上的偏颇,认识上的误区本属正常之事,似不必大惊小怪;但对于其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却也不能放任自流。

  艺术底线的失守:解构笔墨线条,强求风格形式

  后书法艺术时代的时尚是崇尚流行,如今某种时尚正以强劲的势态风靡笔墨领域,其具体的表现就是:笔墨线条的解构和风格形式的强制化,并大有覆盖之势和失控之态。它涉及的问题是,什么是书法艺术的底线?这个底线该如何确认和守望。

  笔墨线条,可以讲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物化载体和精神折射。石涛在《画语录》中深刻地破解了笔墨线条的真谛:“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著名的一画说,确立了笔墨线条是中国书法最基本元素的原则。而书法之难也就难在笔墨线条,这不仅需要技法传承、功力修炼,也需要审美启悟和开拓突破。对此,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是颇有心得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跋定武兰亭》)。无论是前或后书法艺术时代,“用笔为上”,线条为魂,是书法艺术的底线。而现在有些书法者为了追求审美的刺激,眼球的惊悚,首先是将笔墨线条人为地解构打散,故意肢解搞乱,废弃最基本的笔墨功能和技法要求,用笔狂抹乱涂,线条形神涣散,完全失去了笔墨的形质和审美的效应,其视觉直感是笔墨线条好似经历了一场强地震,一片断壁残垣。有的则将两张纸合并在一起书写,然后抽掉其中的一半,使之残缺。还有的是仿尺牍化,将字信笔涂抹,然后再增删修改,使之草稿化。如果这仅是个别人偶尔的书法游戏行为,似不必苛求,问题是此类时尚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各种书展的常客,而且还时常获奖。凡此种种,还都贴上风格的标签。从创作心理和艺术动机来看,有自我表现和投机取巧之嫌。当代篆刻的风格取向也有同样问题,如一味玩幼稚,伪天真,假弱智,使风格简单地异化为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极端性。

  审美觉悟的缺失:艺术追求的低俗化倾向

  书法的审美,属于艺术意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