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中国书法到哪里去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574]次

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日本朝日新闻社、日中友好会馆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现代书法20人展暨第46届日本现代书法20人展》将于今年4月24日至5月7日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此展于今年1月18日至24日已在日本成功举办。我有幸和参展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炳森等一起去日本参加了这次展览的开幕式,在同日本书法家进行的深入交谈中,我们深感日本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有其独到的理解,而他们创作心态的宁静,也与中国书法界一些人的浮躁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书法艺术瑰宝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一行人一路在思考的共同问题。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就是对中国的书法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往哪里创新的问题。

  中国的书法艺术,始自商代,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之所以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其代代继承,代代创新,代代与时俱进。正因为如此,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产生和造就了一个个书法名家和一大批书法名作。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卓越典范,他们成其大才的艺术道路,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历代的书法名家,如唐朝的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柳公权,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元朝的赵孟,明朝的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清朝的王铎、郑板桥等等无一不是继承与创新的大手笔。可以说,继承与创新是中国书法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但是,近年来,中国书法界在继承与创新方面却存在着严重问题,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大讲“创新”,否定传统。如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古老书法传统是一种负担、障碍和枷锁,时代变了,对其抛开越快,创新的步伐才能越大;有的人对传统的东西也很向往,也想继承下来,但感到前人书法成就太大,传统太深,令人望尘莫及,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就想“创新”,走“捷径”,搞“速成”,玩“杂耍”;有的人则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成名、急于发财,对学习传统艺术坐不下来,钻不进去,也只好高举“创新”的旗帜,凭借自己一时的感觉,胡涂乱抹,随心所欲,独往独来。致使中国书界一些“狂、怪、野、俗”之作应运而生。这些已成为妨碍和危及中国书法艺术健康发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