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抱一斋论书:王羲之彼岸的笔法世界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696]次

常言道:笔法生结构,书法笔法的演变,与书体的形成确有重大关系。邱振中在考察过笔法演变的问题后,提到楷书笔法产生以前的笔法,认为“楷书形成前——或者更准确地说,楷书的影响扩大到整个书法领域之前的笔法史,主要是绞转笔法形成并发展的历史”。笔者同意这个观点,在此不再赘述,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王羲之对后人理解前人笔法的影响。
   
    笔法嬗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能离开前代笔法的影响,也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不在前代笔法的基础上有所增损。这是一个毫不间断的过程。所以,在相邻的两个时代,笔法的嬗变是连续的,后一时代的人很容易了解和它相邻的前一时代的笔法,但是对于相隔的两个时代,却很容易造成隔阂,当政府有意识地进行文字革新或某一时代出现书法巨人的时候,由于后者的出现,使相隔时代的笔法受到遮蔽的可能性更大。举例说,熹平四年(公元175)三月,东汉政府在召集诸儒正校正五经文字时,曾在太学门外立石,由蔡邕书丹,使工镌刻,作为后学取正的榜样,魏正始年间,曾刻三体石经,用古文、篆书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刻,作为后人学习文字的规范。在这两个重大举措中,无疑对前代的文字有所增损,在为书法带来新的质素的同时,也遮蔽了在其以前的部分笔法。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是圣人,他对书法最大的贡献,即是“增损古法”,使“旧体”变成“新体”,一方面,他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楷书和行书因素,使楷书和行书得以成熟,另一方面,他将楷书的“提按”用笔渗透到章草书法,使章草模式淡化,从而使章草演变成今草。他的“一增”,为中国书法带来许多新的质素,但是他的“一损”,却遮蔽了其前的笔法。而且,由于他是“圣人”,后世咸以为法,所以这影响就更加巨大,王羲之书法产生后,在其以前的笔法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彼岸世界”。

    “简化”,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大势,这是“实用”的目的导致的。王羲之“增损古法”,走的也是“简化”的路子,目的在于“妍美流便”,王羲之的“简化”,主要表现在“旧体(隶书及章草模式)的淡化”和“今体(楷书、行书和今草模式)的确立”两个方面,但这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他通过“提按”用笔的“双刃剑”一下达到了这两个目的。这其中的关键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