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从古典的“技进乎道”到当代的从“艺”载“道”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463]次

    从世纪之交到对21世纪的第一个年度的回顾,在提醒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哦!又一年了。
  书法艺术也在这悄悄的时代步伐中又经过了;—个小小的轮回。展望21世纪,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这恐怕是每一位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会细细思量的问题。以5年为期或以10年为期,或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展览?或再到“全国展”拿几轮大奖?或多出几本字帖、著作,多写几篇论文?前不久,在杭州接到沈鹏先生的电话。一老—少,都在感叹与感慨,唉!书法,还是太难了。言谈之中,有几许期望,但也有几分迷茫与无奈。
  书法已成为当代社会与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个组成部分。这曾经引起了多少艺术界同行(如美术、音乐)的羡慕,甚至是善意的忌妒。但这拥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呈现出很好的竞技状态的,至少在目前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自得其乐的书法,都在为它的生存现状与今后的发展走向而烦恼——每年的系列展览,对于发动群众投身于书法艺术、提高文化素质,当然有着极大的益处。但书法是否即以这样的“人多势众”来俯视天下?
  在量的积累的同时,是否还应重视质的提升?而书法之“质”应落脚在哪里?仅仅是笔墨精妙的“仿书”——仿古之书,如仿王羲之、仿苏轼、仿残纸、仿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何绍基、吴昌硕的书风来作中堂、对联、条幅?或是“综合百家融成一体”的所谓个人风格?除此之外,书法还能做些什么?至于理论,沈鹏在电话里谈到,目前书法理论整体水平与五六年前相比,是否有些停滞不
前?他问我的看法如何?我说我也有同感——理论需要逐渐的积累,当然不应该是“花拳绣腿”式的“朝令夕改”。
  但与文学界、美术界对一些重大课题的深入开掘相比,书法理论界还是处在明显弱势的地位—一近臼在南京评审江苏省“十五”期间重点学科,我负责文史哲与艺术这一评审小组,看到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在文学、古典文学、古文献学与语言文字以及历史学方面的成果积累,再来看看艺术学科的情况,能感受到很强烈的落差。但反观本领域的书法史论家们,如果讨论起我们的落差,却大概会招来许多人的反对。不但在书法篆刻界,就是在美术界,也多见到这样的“井蛙”心态。但不承认(或没有勇气与胸襟来承认)这种落差,我们要想有大的改观是极为困难的。过去,我在艺术界也曾有过类似的“自我感觉良好”,现在来管理人文学辽,参与文科的学术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