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当前缺少精品力作的症结所在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390]次


  所谓精品,从宏观上可以理解为被当今书坛所公认、推崇、有口皆碑并引发震撼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佳作。近年来,文艺界为适应改革热潮,大力倡导出精品,由此我便引发了关于精品概念理解上的反思。试想,集中在书法创作上,这个“精品”该如何的定位,含糊点讲,一要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二要有不与入同的个人面貌,三要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认同并能传之久远影响后世,离开了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似不构成精品。当然,构成精品力作还有一些具体要素,例如笔法、墨法、形式、格调、意境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具备了这些条件。当代林散之、沙盂海、王遽常的作品虽然未能明确哪件作品为精品,但其创作上的总体面貌和水准已构成了精品这一层面。如果用精品的视角观照时下的书坛,把书法拿到整个艺术领域加以比照,便不难发现,书法界虽然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似仍有遗憾,主要是书家们未能精心地梳理并严格地审视书坛繁荣的背后尚存在着精品缺少的客观现状;这是书坛面临着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精品缺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建国后书法较之其他艺术起步较晚外,还存在着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A多数书家的作品力度尚未突破临习层面,,距精晶尚远。从近几年一些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看,其作品的风格面貌开始步人多元,传统功力渐厚,在向深度拓展,产生了一些好的作品,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作品还尚处临习阶段,虽古人面目不走样,然神采功力相去甚远。这种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拉了书法创作的后腿,却引发了部分书家的盲目乐观。有人以为写上三五年,临个古人法帖,就可入选国家展,创作精品何难?当前只有少数书家,包括一些现代派书家和学院派探索性作者在冷静审慎地寻求个性发展,企图走出误区,跃上一个台阶,在出力作和精品上动脑子下功夫。笔者以为,临习之作再精妙逼象,如若未能加以融会化合,它终究是复制性作品,而不能称其为创作。有人说,这样的作品在国家大展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表明了书坛创作的力度和深度尚显肤浅。在当今文化艺术市场繁荣、东西文化相互碰撞并相互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呼吁精品的创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B‘书家无代表作,制约着精品的产生。精品是超越一般作品质量意义上的产物,尤其是建立在一大批优秀书家代表作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对比而涌现的高精尖作品。按照常理,似乎应当先有一批卓有成就的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