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胡小石对当代书论史的贡献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366]次

 胡小石(1888—1962)研究古文字,突破了尊六书的藩蓠,认为《说文解字》中引用的古文,是战国时的文字,赞同吴大激的论点,并作《说文古文考》以助吴说,考出《说文解字》中的古文与晚周齐器铭刻相近。论述了自殷至战国文字有三变,即方笔——圆笔——纤笔,指出铜器花纹和铭刻相应变化的规律,并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突出的贡献。
  其在《古文字变迁论》中指出:“文字成熟以后,形体之变化,以方圆为主,方者多折,圆者多转。晋以来论书者所谓折钗股、屋漏痕,即指方圆电。中国文字之形体,最初为方笔,后变为圆笔。”(《胡小石论文集》P168)并临摹方笔与圆笔的字形,归纳出方笔代表作23种,圆笔15种,方圆兼顾者15种。在该文最后还归纳出古文字变迁表:
  纯图画——图画佐文字——纯文字(方笔)——(夏殷) (殷——周初)——方圆过渡——圆笔(大篆)——小篆(宗周中叶)(厉、宣以来) (秦)圆笔/楚(流丽)齐(整齐)
  这样的归纳,读者一目了然,对当时书法的普及有重要的意义,探讨用笔,这就涉及到书法本体问题及美学问题。胡先生把书法作为研究对象,对古文字与书法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断,并纠正了当时许多人认为甲骨文是伪文字的错误观点,对先秦古文字的研究,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价值。
  而真正体现胡小石书学思想的,当推《书艺略沦》。该文所谈有三事:一是文字变迁,二是八分在书艺上之关键性,三是学书之常识。在文学变迁中,指出“据 1930年至1932年城子崖发掘所得之龙山文化陶器上,或有刻作简单之符号者。此种符号是否即可视为正觇文字,殊难肯定。“(同上P205)从这可看出胡先生能利用考古新材料,认为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但不是中国最早之文字。“欲见中国最早之文字,当于殷虚甲旨文以前求之。”胡先生把龙山文化陶文作为书法研究的对象,这是发前人未发之言。事实上,关于古陶文的研究,自1872年被陈介祺收藏后,有许多成果,但多侧重汇集或文字考释,把古陶文作为书法范畴来研究者则很少。 
  在该文中,指出“二世元年诏版文字,有作小篆者,有化曲笔为直笔而更简易可速书者,此即当时新兴之所谓隶书。隶出而篆微,实占今文字吏上大转折点也。”(同上 P208)这种论断,实出于隶之本质,而不是今人所谓的隶书体势。“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