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论书法的包容性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506]次

 论书法的包容性  
姚有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书法历经数千载锤炼,已有浩若烟海的书论、令人叹服的精品以及庞大的创作队伍,荣列国家二类学科。无论是刚从“永”字八法起步的初学者,还是名扬四海的书法大师,书法都能接纳,即自最基础的实用性,到最高层次的纯艺术性,均在书法范畴。这是其他艺术难以企及之处。书法善于把世间万物的形态、节奏、意象以及作者的思想、学识、情感融入本体,而所有这些都应归功于书法自身的包容性。书法的包容性具体表现在:
  一、包容音乐节奏美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造型抒情艺术,故汉字在书法中相当于音乐中的1、2、3、4等基本音符。
  商代人们为占卜记事创造了以象形为主的甲骨文。它的问世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迈出了人类文明的关键一步。石鼓文中还残留了许多甲骨文痕迹。甲骨文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现已成为世界显学)。从大量出土的原版甲骨文来看,它线条直多曲少,开合大度,结体洒脱,令人拍案叫绝。圆弧处恰似秦代篆书,整版极富音乐的节奏美。一般而言,行草最善于表现音乐节奏,楷隶次之。
  从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悠然自得的情趣。作品情景交融,点画使转轻松自如,大小收放一任自然,通篇具有一种传统中和美的韵律感。
  在《祭侄文稿》里,颜真卿用痛苦、悲愤的书法语言道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可谓字字血、声声泪。那急切、愤怒的线条令我们仿佛看到书家痛失亲人、奋笔疾书的神态,重急的点画又似京剧唱段中的高八度、大拖腔,那震撼人们心灵的音乐一浪高过一浪……此外,张旭、怀素、毛泽东等人的狂草,其节奏大气磅礴,圆畅的线条,犹如万马奔腾,昂扬顿挫,抽锋、翻锋、绞锋和散锋交互使用,既蕴含着浙江潮水般气吞山河的力量,又似具有黄河壶口瀑布翻江倒海的气度……由此可见行、草书在音乐节奏美方面的表现力。
  二、包容篆刻残缺美
  书法的残缺美,笔者认为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金石气”。它借鉴出土文物如封泥英古玺印和碑刻的斑驳残破迹象,古朴雅致,线条具有艰涩、枯干、空灵的美感。这种效果篆刻上通常用冲切刀相结合取得,或者采取用刀敲打的方法使印章边栏“残”得自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