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书法——沉积的行为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376]次

书法——沉积的行为  
徐东树

  艺术史上不乏成就卓然的天才,他们能在青春年少时迸发出惊人的创造激情,创造出足以流芳百世的杰作。歌德22岁写出风靡一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35岁就早夭的莫扎特创造了一个时代的高峰,中国唐初的“四杰”都是二十出头即名扬诗坛、光耀后世。只是书法史上却找不到哪位书家少年时即有名作传世,反而是一些英年早逝的杰出书家,让后人慨叹他们命中注定似地终止在走向艺术高峰的途中。
  书法这门中国特有的艺术对于时间的倚重,是相当明显的,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往往需要足够的积淀。在家族书系中,能突破家风笼罩自创新格的书家,王献之当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了。他的书风从其父的冲和转向放逸,笔法从内擫转为外拓,这是需要不凡的才情与胆魄的。可惜他年仅42岁即辞世,比王羲之少了16年的书龄,正是这16年使他在艺术成就上终究稍逊乃父一筹,表现了在创作上稳定性与成熟度的差距,从而不得不在“二王”的并称中屈居第二。还有明代的王宠,从他38岁时的作品《书七绝诗》中可以看到:其藏拙于巧、外锐内钝、疏秀清旷的独特面目已初具规模。他的才情显然在并称“吴中三大书家”的祝允明、文征明之上,可惜天不假年,仅仅让他活到39岁,要是让他的书法创作能像文征明那样一直持续到89岁,那么明代中期的书坛可能会因此而更有生气。
  书法看上去似乎是手法最单一的一门艺术;无非线条的划动。在大众还使用毛笔的“旧”时代里,这是只要识字则谁都能娴熟做到的,可是杰出的书家却仍是寥若星辰。
  书法艺术形式单纯,但这种单纯并不简单,尤其在行草书中,这种构成达到了笔墨点线交织瞬间性运动的最微妙状态。书法要求创作者要在稍纵即逝的时间维度中灵敏地把握笔墨点线的律动。正是这种没有可以旁逸斜出的单一中,任何的感知与颤动都会幽微地渗透到笔端,在笔尖轻细的负担中显现。书法语言即有具体的形质又有抽象的律动,它必须一次性地在时间连续中完成对点线的把握;书法创作是流动的,作品却呈现为凝固的状态;线性的延续中产生的是平面的结果;书法线条在单一中要显现它丰富的性;汉字的稳态结构需要在灵活的变化中构筑生动的造型。黑白世界中,具体、抽象,流动、固化,线性、平面,单纯、丰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