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浅谈榜书艺术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2008]次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有文字始,就孕育着书法艺术的萌芽。甲骨文中那具象的描摩和抽象的曲线构成了中国文字特殊的美。作为中国书法的一个品类——榜书,古曰署书,是秦书八体之一。“秦书八体,六日署书”,这是有关榜书的最早文字记载。它是古代匾额等使用的书体。“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古之榜犹后世之匾额,曰署。有关匾额的最早记载是汉高帝六年,萧何所定,“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南北朝羊欣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可见最早是用来榜题宫阙门额的,后来把较大型的字称为榜书,也叫擘窠大字。擘,姆指;窠,穴也;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大笔大字用“擘窠”,区别于小笔小字用“拨镫”,以执大笔之法称谓榜书,足见其鲜明的特色。榜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它还具有历史的、学术的、实用的价值,它向人们显示了不同的时代文风、时政、地理、历史、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变迁,成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的实物例证。秦汉以降,文人墨客、学者名流对于榜书多有涉猎,在皇室宫阙、风景胜地、名山摩崖、亭台楼阁、古刹梵寺和市廛店铺题写标名,留下大量的榜书珍品,而这些文物古迹因此而相得益彰、驰名天下。同时榜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行字号、店铺招牌、家庭宗祠、书斋堂号都离不开榜书,许多匾额虽名不见经传,却也是难得的艺术精晶。正是由于书法名家的关注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使榜书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臻成熟。

  镌刻在山石上的榜书,虽年代久远,风雨削蚀,有的基本上还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有的残损难辩或已佚失,但有拓片传世。康有为说:“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经石峪》,其书体雄浑古穆,书法纵逸、遒劲,兼有篆隶笔意,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1961年夏,郭沫若《访经石峪》中“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的诗句,点出了曝经石和经字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年代,显示出郭老考证之学的深厚功底;接着他感慨中国书法“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的坎坷和磨难,然而中国书法能绵延数千年不衰,而今老枝绽新花,是基于它的博大精深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诗的最后一句做出了“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的祝愿。的确,时代的变迁给榜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