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我面前的这本新书——《两汉书法艺术研究》,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作者郑培亮是我多年的好友,原来在大学里教书法,一干就是六年。后来考研,跟随著名学者、书法家、山东大学教授蒋维崧先生学习文字与书法,还没毕业便早早就业了。现在一面做着《中国书法》杂志的执行编辑,一面兼着聊城大学的书法系主任,采访、编辑、教学、创作,忙得不亦乐乎。
严格说来,这本书既不是书法史,也不是论文集,而是作者多年从事书法教学的一部分讲义。全书共分六章,分别就两汉时期的简牍帛书、石刻与金文陶文书法分类详述,又在此基础上就隶书的笔法源流、汉代的文化生态以及汉以后隶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不敢故作高深,只求通俗易懂,系统条理”,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一种浓厚的思辨色彩,不乏真知灼见。
两汉时期的墨迹遗存主要包括简牍帛书与零星的题记。在简牍帛书未被发现以前,人们研究汉代书法主要依据金石碑版,认识模糊,感受不真,歧义纷纭,屡见不鲜。“简牍帛书的发现,不仅为史学、文字学诸研究领域拓一新境,而且为当今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创变的契机。遗憾的是,人们对魏晋以后的片书残纸推崇备至,对成千上万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的简牍书法却不够重视。”现在学习、研究汉代隶书,主要的对象还是刻石,墨迹的利用仍嫌薄弱。至于对汉代简牍的形制、缮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字演进、笔法变化,书家似乎也少有关心,“许多人只顾求其放纵与夸饰,得其表象,难解古人何以如此。”
刻石一类,宋人已经开始搜集整理。清代兴“碑学”,汉刻石是主要的研究与临习对象之一。刻石种类颇多,主要包括摩崖、碑碣、石经、石阙、画像石题记、墓记等等,尤以碑刻为大宗。各类称谓,古今不一,作者分而述之,考其源流,析其流变,以便探讨不同类型刻石书法在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及形成原因。
汉代的金文与陶文以篆隶为主,配合器物的形制,追求装饰意趣。过去有人将这一类型连同简牍帛书一并称为民间书法,作者对此不能认同。“汉代书法多出于实用之需,文人尚未分化。以书写者出身的尊卑、地位的高低、文化素养的全面与欠缺、书写风格的优雅与丑拙来人为地划分经典书法与民间书法,标准既不统一,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衡量尺度。”
该书第四章着重探讨了汉隶的技法。对汉隶技法进行总结整理主要是在清代。清代“碑学”兴盛一时,但矫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