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从“正书展”反思赵孟頫楷书的当代意义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3: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2075]次

□ 王似锋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人们将各朝各代曾流行的字体逐渐梳理并归纳成大致同类的书体,而将最为人们所能接受及传承发展的主要书体合称为“正、草、隶、篆”。但是按照书法发展脉络来看,这四体的顺序应是以“篆”为最先,而人们为何习惯于以“正”为首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恰逢今年全国“正书展”举办书论研讨,笔者由 “正书”而联想起赵孟頫楷书的当代意义,并以此为题求教于各位方家,我想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吧!

数千年中国书法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一直以 “正”字融贯于社会各个领域,而体现在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书法上更为充分。“正”无形中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书法发展最终形成的各种书体人们以“正”书为首也许是书法发展的内在必然。

“心正气和”是唐太宗在其《笔法诀》中所谈书写时的精神状态;“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所提出书法中“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澄神静虑、端己正容”是欧阳询《八诀》中主张不仅在心正笔正,而且形体容貌都必须端正,从而达到书写“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 ①;“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这是王羲之《笔势论.创临章》中所述学书方法;“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此是赵构《翰墨志》总结前贤学书经验,提出学书必先学正书的经验之谈;“学书之法,先须楷法严正,得笔之意,……”曹勋在《论书》中进一步明确为何先学楷法,在“正”的同时关键能得笔意。

由此可见,先贤所述以“正”为首既是精神追求所需,同时也是学书道路中不可逾越的首要一步!书坛先人们对书法以“正”为正统、正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正书”的前提是以“正心”、“正笔”为依托,这些论述在当今书坛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于是当代的“正书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功用与价值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同时也远远超过任何以一种书体为主的书法展,据统计资料,本届正书展征稿作品突破2万多件,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从整个书法发展史中我们看到,凡历代书法家所能取得的艺术成就不外乎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独具的性情,自然洒脱;二是独到的功力,博取精修。在历代众多的书法大家中,能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书坛领袖人物虽为数不多,而王羲之、赵孟頫可谓书法史中令人瞩目的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