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兰亭论辩”40年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713]次

40年前,就《兰亭序》真伪,江苏泰州人高二适与郭沫若先生在报纸上打了场“笔墨官司”;40年后,人们在回顾这场“笔墨官司”的同时,更为高二适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明辨执着的学术品格深深折服。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11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艺术家及文艺理论家70余人齐聚江苏省泰州市,参加“纪念‘兰亭论辩’40周年暨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活动。

  1965年5月,中国的学术界发生了一件极不平凡的事。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相继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对传世名帖《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文字,不符合王羲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所依托写就的赝品。

  郭沫若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当时书法界和学术界的震动。很多学者纷纷表示赞同。然而,同年7月,《光明日报》刊登了一位江苏省学者写就的《〈兰亭〉的真伪驳议》一文,对郭的观点提出了商榷;8月21日,郭沫若发表《〈驳议〉的商讨》与之讨论。这场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讨论,从《光明日报》开始,逐渐在一些报刊上展开。讨论延续了六七个月,参与者各抒己见,这就是震惊文坛的“兰亭论辩”。

  这场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公平论辩,还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在得悉此事后,他亲自过问并明确提出了著名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观点。

  这场论辩,演绎了百家争鸣的文坛绝唱。它为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也正因为如此,该辩论被列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

  那位大胆直言,治学严谨,在一片赞同声中大声提出驳议的学者,便是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高二适,1903年出生于泰州姜堰,1977年病逝于南京。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高二适一生精研书法、文史,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