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公元前13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殷商王朝创造了“甲骨文”,这是汉字的祖先。它与钉头字、圣书字统称三大古典文字。它们虽然面貌迥异,却都属于象形兼表意的“意形文字”。后来“意形文字”逐渐被“音节文字”所取代,钉头字和圣书字都消亡了,汉字却渊远流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使用何种语言文字是决定人们形成何种思维方式和习惯的重要因素,而思维方式和习惯必然会作用于人们所关注的各种艺术,包括建筑艺术。汉字,无疑对中国的建筑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该文作者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建筑”,而中国的建筑“不应是以追求形式体量美为主,而应以文化的表述为基本结构,即是中国文化在建筑领域里的表现”。于是作者拟从中国传统汉字及书法入手,探讨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试图对中国建筑艺术文化做出某种程度的认知。在我国现代建筑习惯以西方建筑学为参照系来寻找发展道路的今天,在面临着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挑战的今天,这种探讨必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汉字与建筑
中国的汉字多为“象形”字,即模拟具体事物的形状,经过加工、省略等过程成为“字体”。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所以在创造文字时,人们很容易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外形和内容)“记录”下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字本身就谱写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从字形看建筑的形象、结构和布局
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乌龟壳或兽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后来青铜器出现后,将文字铸在铜器便成为了“金文”。在这些原始字体上,有三个典型代表建筑物的字:“室、宅、宫”。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它们是一组房屋的平、立、剖面图。
图中1的“室”字,可以看作是台基之上的一座四坡顶房屋,这是一幅“立面图”。2的“宅”字更把房屋构造情况表达出来了,有基座、屋身、屋顶,说它是一个“剖面图”也不为过。3是一个“宫”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