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汉晋南朝书法文献中的“形势”之辩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614]次

作者:陆东方  

  汉晋南朝书法文献中有许多泛论各种书体的《书势》。这些“书势”论,虽对各种书体美的个性特证认识尚不清晰,但把握到了书体美的一个共同根源—— “势”。早期书家首先以“势”论书,说明“势”与书法艺术有生与之俱的不解之缘。以生动的物象姿态比拟书体之美,说明早期书家对书法艺术的生命特征已有感悟。而这种感悟与他们的“势”意识有关。如“书势”论中对草书的描述——常“截取由静而动的物态中力度最强的片断”以动势引发人的想象,说明他们认识到了 “势”所具有的灵动及其所蕴含的“力”的美,并且都将“势”作为书法美的根本来源。

  事实上,从“势”的角度观照书法,就意味着书法审美必将进一步深入到文字书写的过程中去,最终使人们的追求由文字的实用技能向书法美的艺术创造方向发展。没有对“势”的感悟,就没有汉晋时期的“翰墨之道生焉”。所谓“仰观俯察”、“远望近察”的审美观照,实际上是源于《周易》的古代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书法“审美距离说”的滥觞。

  早期书家以“势”为切入点,对书体进行动态的、整体的考察,体现着他们自身不同于一般文字书写者的追求。他们对书写美的追求,超过了字形规范本身,“形”与“势”的关系首先成为其艺术思辨的重要内容。

  “形”与“势”的关系,体现在早期书法文献中具有很强的辩证意味。王羲之《笔势论》中“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以及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说明“形”蕴含着“势”,“势”由“形”来体现。后来,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云:“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

  又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王褒书凄断风流,而势不称貌,意深工浅,犹未当妙。”这两段论述均体现出“形”对“势”的倚重——因“势”生“形”。“形”与“势”关系的关键在于“形”富有内涵,含有力的运动趋势;“势”以其联系性创造“形”。

  将“形”、“势”联系起来思考的书法评论术语有“字势”。“字势”之名首见于卫恒《四体书势》:“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字势”相当于字之形势、笔势。王僧虔《又沦书》载索靖“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袁昂《古今书评》称"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均说明“字势”与书体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