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王 友 谊 篆 书 论 刘正成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547]次


                                   ——代  序     刘正成
   两千多年来,以篆书名家者,三五人而已。唐朝李阳冰有一句名言流传一千多年:“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李肇《国史补》)自“秦丞相李斯变苍颉籀文为玉箸篆,……故拨夫能成一家法式,历两汉、三国至隋氏,更八姓,无有出其右者”。(李阳冰《玉箸篆意》①)这些话虽然都是李阳冰自己说的,但从传为李斯所书的《秦泰山刻石》的石刻字体看,大约一千年间,实际上与李阳冰传世的一系列篆书碑刻作品大同小异。李阳冰显然没有看过李斯的 篆书墨迹,甚至也没有记载他看过曹喜、蔡邕的篆书墨迹,曹喜、蔡邕的篆书的石刻笔迹也未传。所以,“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之论我们实在无法反驳。至于李阳冰之后的一千余年间,篆书家们仍迷信李阳冰,以其言论和书迹为其圭臬,少有越雷池者。有之,则是清代邓石如、吴昌硕二人。邓石如以羊毫作篆书,以天悟从李斯、李阳冰的石刻字迹中得笔法,使人们得以破解其篆书笔法之秘;吴昌硕则稍为转益多师,从李斯小篆的秦系篆书上溯到介于大篆小篆之间的《石鼓文》,虽然与邓石如有异,但毕竟不过在结字上吴更近于大篆而已,从石刻篆书得来的基本规律并未有大变。这种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很清楚:从李阳冰那个时代开始,直到吴昌硕篆书风格形成的一千多年间,就没有人看见过秦汉以前人的篆书墨迹,他们都是从富于很大装饰性质的石刻篆书去“理解”秦汉以前人的书写状态。千千万万人的书法创造,都被李斯一人符号化了,最富于变化、发展的书法史被极大的简化与抽象化了。在这一条独木桥上,能走过这三五个人实在是不容易,也就十分抢眼而独领风骚了。
    二十世纪初,这个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从现代考古发现中,得到了两个实证:殷墟甲骨文,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一个是用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