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书法风格范畴谈——“秀逸之美”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2075]次

秀逸之美
                                             陈振濂


    雄浑美当然不是唯一的美,与它构成鲜明对比的是秀逸美。

    对秀逸美的界定是很难确切:它可以是娟秀、雅逸、恬静、轻松、妩媚、柔婉、清丽……

    王羲之相对于三代重鼎大器而言,当然是秀逸得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环境制约下,人们赠他一个今天看来实在算不得恭维“媚”字,但在当时,它却是技巧精练、水平高深的标志。这是一种跨时代的对比。立足于书家自身的对比也有。宋初开拓人物蔡襄,有一手堂堂正正毫不怯弱的擘窠大楷。《昼锦堂碑》虽号称“百纳”,但论气势却是宋代极罕见的。它有雄强,但也有秀逸,在颜体之外,他那一手纤悉入微的大王小行书,其一种秀逸的风气的确是令人拜服,叹为独步当代的。

    与雄浑相对,赵孟頫的秀逸亦一路世所周知的典型。颜书尚筋骨雄强,赵书取外形飘逸;颜书求线条有强劲的弹力,赵书欲笔道具轻柔的姿态,赵孟頫的书法人称“殊乏大节不夺之气”,说他缺点风骨,我以为此论立场太偏,以人论书殊不足取,但其歪打却正着,指赵缺少内含的筋骨却是不错的。与赵孟頫的楷书柔靡相比,倒是他的小楷、行书颇有拂拂仙气。秀逸而有骨,挥洒自如又点画精到。若说是举重若轻,赵字行楷适足以当之。

    秀逸之美自不会出现于上古,瓦缶牖瓮时代的草野小民们,想秀逸也秀逸不起来,因此这必然是文明程度提高后的审美现象。但成熟之后带来的狭窄化,又使得秀逸之美似乎较少回旋的余地。成熟近于靡侈的文化环境必然使秀逸之美而变质,从清新的格调变向烂熟,但它又是秀逸之美赖以生存的审美基础。赵孟頫的游移于柔靡与清新之间,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极有启示价值的课题。这种提示,在其他一些书法家身上也不断出现。

    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