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书法艺术——主体精神手稿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909]次

书法艺术——主体精神手稿
                                                       周俊杰


    距今1800多年的东汉初,有一位名叫赵壹的辞赋家,他的文学作品已失传,之所以为后人所知,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可称之为论文的第一篇书法专论文章——《非草书》。此文不仅年代久远,且内容奇绝,它是以攻击正在兴盛发展着的草书而声名遐迩的。抨击书法艺术,企图使艺术发展的车轮倒转,我们何以还如此重视它?大概此文除涉及到草书成因及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为我们描绘出了当时许多不顾功名、完全被书法艺术创造的神奇力量征服了的书家的沉迷状态: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角思”  出血,犹不休辍。

    书法创作,就有如此大的神奇力量,它将创作者的精神状态提高到一个近于痴呆、疯狂的地步:从早到晚,忘记了吃饭,满身满嘴常黑,与人谈话中也以指头画地,甚至皮肉划烂,累得吐血,仍然不停笔。这段文字恐怕在整个艺术创造史上也是颇为绝妙的一笔。它使我们深思,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中“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度,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的背景下,把书法创造当作终生事业追求的人是如此之多,面是如此之广?他们何以连所谓的“正道”功名不顾而去投身于“伎艺之细者”的书法艺术中去?

    我们越过18个世纪的历程,将视点移到当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书法热潮,无论从规模、广度、深度等各方面看,决非历史上任何10年所能望其项背。在连毛笔字都几乎沉寂了数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似乎突然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