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可读性的悖逆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2166]次

 可读性的悖逆
                                                林信成

    汉字的“可读性”,是汉字符号准确性的标志之一,在文字交流中它一直占着令人瞩目的位置。汉字完整性的前提,主要存在于实际交流与历史意义中。无论从哪方面说,在这种前提下,对汉字进行解体,都是对这一符号实体意义的亵渎。因为汉字本身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正在于利用推论性符号沟通字义信息,汉字符号的规定性与共通性是这一符号系统的主要保障。

    书法艺术,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是指线条诉诸的种种意味,它对于汉字的使用,在离开实用交流的前提下,主要是加强线条与结构在空间的视觉表现效果。而这种手段对目的来说,应该是一种虔诚的恪守,它的准则主要应该依据艺术的准则,而不是书法中书写的实用准则。书法上升为艺术,当然就可以远离或者脱离汉字在推论性符号意义上的准则,因为符号系统在语言分类上已经将二者的责任与倾向划分得一清二楚。书法与书法艺术的区分也正在于此。

    对汉字符号的轻漫首先来自战后的日本。日本文化在种种外界条件的一再干扰下,诞生了日本现代书法的胚胎。它们在书道中,出现了除专写传统汉字之外的多种派系。前卫派是众多派别中的一个突出分支,它的表现,从少字数一直发展到墨象。先是打破传统书法章法格局,一味加大少数汉字的艺术意味;然后,发展到远涉汉字甚至脱离汉字,一味表现“墨象”。

    日本书道在依附于中国传统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同步的,它一直持有对传统的卑躬与尊崇。战后精神重振、文化再兴的愿望与口号变成了后来的现实。来自于观念的冲击,使第一批“不恭者”产生了逆反作品。之后,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故。书法在前卫派的作品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当然,与之同时存在的是恪守于传统书法当事者的攻击与谩骂。这种牢骚之风不仅在日本盛极一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