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个 人 倾 向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1874]次

个 人 倾 向
                                                   朱以撒

    每一个有能力进行创作的书法家,都是以自己的作品来为自己立言的,因为这是最彻底、最本质的一种证明,是最没有遮蔽的一种表现。它使我们在经历千百年后,循着这些前人留下来的作品,获知此作品更为广阔的空间。作品有自己的命运,书法家一生的众多作品,千百年后,有的依旧,而大多散失,或毁于水火,这对于后人研究某一个书家,就有齐全或遗失两种境遇,只要有遗留,作者的审美倾向,与所在时代的书法发展同步或错位,一目了然。

    在个人常规的训练、创作达到自己某个阶段的顶点之后,创造的内应力重新开始积聚,并期待新一轮的发展,使整合——创造,创造——整合交替出现。审美倾向不断地有所偏颇、转换,以至到了末了的创作,和前期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举出一大堆理由说明自己的感觉,有感觉才可能去追求,但每一个时期都有许多相似的面目,以集群式的形象出现,似乎可以寻找到一些依据。一个人越是关注书坛的创作状态,就越注重整体的审美倾向。特别是书坛形成各类组织之后,有一些创作倾向,就不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显现,而来自于人为。同样一种创作方法的集合体,人溶入其中,成为很密切的一员,就产生一种相互认同的感觉,推波助澜。为什么推崇“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追随者渴望与时代同步,惟恐审美倾向落伍,这种想法越迫切的人,他的审美倾向简直就是某个时期的传声筒。每个时期都有甘作传声筒的人,尽管书法创作用抽象的点线表示,也自然脱离不了那种曲学河世、媚俗悦人的习性。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创作,可以很紧密地与某种时尚创作作风达到默契,可以很轻松地跟着走。这个社会喜欢什么样的书写方式,随时可以转换。由此我也想到当代作家郭沫若、老舍、曹禺都有强烈的与时代同步的愿望,结果是写了一大堆应景之作。巴金认为自已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