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到 本 真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2023]次
回 到 本 真
孟会祥
真,也就是真实,不矫饰。
艺术以美为鹄的,本来真假是无关紧要的。比如戏剧,脚本未必忠于本事,场景、服饰可以随意安排,念白、唱腔更与现实生活迥异,而这些都不影响戏剧的美。然而戏剧也有真假,故事不合生活逻辑,表演过于造作,观众就不会认可。书法大概也是这样,虽然一样都是白纸黑字,而其中也有真假之辨。书法中的真,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其一是真实地宣泄作者的情性;其二是真实地传达作者的技法。此二者二而为一,以成熟、稳定的技法语言,传达切实、深刻的生命体验,其作品就会彰显作者的本质力量,从而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反之则不免百般装点,“终无烈妇态”。
从古说起。
求好之心,古今相同,所以历来书家作书,未尝不费心安排。传蔡邕《笔论》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预想更为具体些:“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徐寿《笔法》的预想,更为细致:
“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字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于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
作书如此安排费工,无非是为了做好心理准备和技法准备,使作品成竹在胸,然后收到墼出于模的效果。然而这只是创作心态、创作过程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与此几成冰炭不容之势。如苏轼所说:
下一篇:
书法美的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