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急功 造假 炒作:浮躁症笼罩下的中国书法
发表日期:2006-12-30 23:31:00 来源:本站原创 被阅读[2443]次

如果王羲之到了浮躁的现代,我们的历史会不会少了一位书法大家?
      

    笔墨之于东晋,相当于电脑之于当代。笔墨时代可以造就“书圣”,电脑时代却出不了精英,源于二字:浮躁。

    浮躁是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压力之下表现出的通病,“阳春白雪”的艺术领域也未能免俗。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期间,一些书法界知名艺术家对书法界的这种风气表示了担忧。书法艺术在走过漫漫数千年之后,还能否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书写新篇章,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严峻考验。

    书法艺术浮躁表现之一:走捷径,急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书法界目前表现出来的浮躁风气有三大表现。首当其冲就是走捷径,急功。一些青年书家不下苦功钻研技法布局,却将书界当成“官场”,积极钻营各种“成名”手段,模仿跟风,妄图“一步登天”。其中,靠加入书法家协会获取“头衔”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说,从目前中国的书法界现状来看,加入书协是其书法作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因为很多企业家收藏当代书法作品,无从判断其价值高低,一般就从主席团成员作品开始,一级一级往下收藏。无形中,似乎只有书家加入书协,才算拿到了‘文凭’,这导致很多青年书家千方百计想要入会,并积极谋取各种职位。”

    据张海介绍,“写毛笔字”在过去更多的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工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没有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毛笔被钢笔所代替,钢笔被键盘所代替,用笔书写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变少了,书法的使用性减弱,艺术性反而增强和突出了。因此,“只有我们的这个时代可以将书法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这在过去的任何时期都是不可想象的。”张海说。

    将书法艺术当成事业来发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应运而生。这个全国性的书法艺术爱好者组织从1981年成立以来,改变了书法爱好者各自为政、“散兵游勇”的状况,对于书法艺术的对内对外交流、增强影响力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同时,艺术的政治化、组织化,也无形中将书法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从单纯的艺术性脱离了出来,与职务等社会化评判标准挂钩,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以功利的心态加入“书协”,寻求“名分”。据悉,到目前为止,中国书协拥有会员八千多人,各省级书协会员总计十多万人,如果再加上地市一级,“有组织”的书法爱好者队伍庞大到要以百万为单位来计算。

    但是,这么多的会员,真正的书法精品有多少?据安徽省一家著名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资深人士透露:“跟当代绘画作品比起来,当代书法作品的价格普遍偏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也表示,当代的书法家与古代还有很大差距,缺乏“精品”。

    书法艺术浮躁表现之二:走险路,造假

    造假被称为“艺术界治不好的疮疤”。在利益驱动下,不少书家干脆将创作抛之脑后,作者出名冒充作者,作品出名伪造作品,别人的一幅创作真品卖几百上千元,多仿几幅“贱卖”也能赚钱。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的老艺术家李铎告诉记者,他曾在北京琉璃厂一带的商店里发现过所谓现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幅作品署名“李铎”,却完全不是自己的手迹。他向商店老板询问,老板拍着胸脯保证是真品,还说“三十元一张,喜欢的话还可以给你优惠”。而在北京西山一处寺庙旁边的书画店,一幅“李铎”的字也公然出售,却连“铎”字也写错了。

    “在很多艺术品商店,举目一望全是拙劣的模仿造假,实在是不堪入目。”李铎说。

    除此之外,据中国书协研究部副主任刘恒透露,近年来,还有一些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专门以“高仿”为业,即对名人书画作品进行专业的模仿,造假程度高超,有的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他们一年专心“制造”几件假作品,就可以获利几十万元。

    艺术品拍卖市场就更加混乱。“全世界做得好的艺术品拍卖行也就两三家,而北京、上海等城市涉及艺术品的拍卖行就有几百家,真正在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不过5、6家。很多拍卖行根本没有作品出售,而很多拍卖行只拍卖假作品,因为真品的价格比较透明,作为中介的拍卖行获利不大,假作品则成本低廉。”刘恒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书法市场上造假手段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有的模仿名家的作品之后,用电脑剪切该名家的照片头像到自己身上,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伪造名家与作品的合影冒充真品;有的署上名家的名字企图浑水摸鱼,被揭穿后说是自己的“笔名”,让人无从追究。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指出,书法作品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具有价值和市场。但是由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具有诸多缺陷和不足,仍处于发育之中不够成熟,因此难免会给造假以可乘之机。

    书法艺术浮躁表现之三:走“闹市”,滥作

    据了解,目前书坛普遍缺乏“精品”意识,不少书家成名后,潜心创作的时间少了,各种社会活动却日益增多,或因人情应酬,或因经济利益,创作了大量水准不高的“应景”之作,真正的“精品”却难觅芳踪,缺乏可以与历代书法大家名作相媲美的代表作;更有甚者,不惜以“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声望。

    记者了解到,艺术家雇人当“托”高价买下自己的作品进行炒作的手法屡见不鲜。中国书协研究部副主任刘恒说,北京、上海等地的拍卖行拍出的书法艺术品,很多都是书家自己找的“托”,用几万元“买下”自己的作品;安徽艺术品拍卖界一位资深人士透露,曾有安徽艺术家的画作在外地拍卖行拍出了近20万元的高价,而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作品也不过20万、30万,“如此自我炒作,实在跟艺术家的名号不相符合,而事实上,炒作得再厉害,如果没有达到一定水准,也不会真正有市场”。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对记者说:“现在的书法艺术价值与过去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古代的书法大家作品如今最高能卖到几百万元,真正是‘一字千金’,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家们就难做到。”

    张海认为,现在的书家们少有达到历代大家的水平,并非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浮躁,难以静下心来“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事实上,很多当代著名书家流传在外的大量作品都是应酬性的作品,亲朋好友索要馈赠、领导上级硬性“任务”、特定场合礼节往来等等,“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市场,助长了书界浮躁的氛围。”张海说,“而事实上,现代书家们如果一生致力于创作三、五件作品,那么,这三、五件的作品的价值,将在未来不可限量。”

    “书法事业是寂寞的。书法要穷尽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而且不光要练习技法,还要提高自身修养。而现代社会所谓的书家们,如果不能面对寂寞,提高修养,其作品也很难超越前人的高度。”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笔墨时代造就的王羲之,“在始未有奇殊”,却自拔于流俗,兼撮众法,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争先,静照忘求;在曲水流觞、赋诗抒怀间,醉而挥毫《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就在于其将书法当作毕生唯一的事业和爱好,不骄不躁,倾注了一生心血。有了这种精神的王羲之,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书圣”名号不复,也可能在别的任何行业有所作为。

    而可惜的是,物质和精神极大丰富的现代书家,还有多少具有王羲之般的执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