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访谈 
旋来纸上绣芳心——简说董伟的书法
发表日期:2014-11-21 10:15:00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网 被阅读[3118]次



图为董伟
 

         董伟是于墨海徜徉已久的书家,多年来,以赵松雪为基,撷取“二王”,兼涉颜苏米董,广约博取地编织着自己的书法梦想。读其作品,结体端庄,用笔娴熟,章法优美,总体上反映出三股气息:一是偏秀美,二是多文气,三是有新意。同时,从中可以看出他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痕迹。

         “艺”即形式法则,“技”靠它来显彰,“道”靠它来承载。研究笔法是“技”,研究精神是“道”,而“艺”则是研究它作为艺术品的形式法则。这是公认的学术目标——无论是作为基础的学术理论研究本身,还是作为应用的书法创作理论的当代需求,它都是一个深入反省、反思的关键所在。所以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练”只能练习技法的基本功;而“学”则能逐步掌握从技到理、从理到艺、从艺到道的精髓,进而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作为想成功的书家,如果一味地在技法上千回百转,到头来不过一个书匠而已。这个“艺”,其实就是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艺术形式。只有这个形式存在了,“技”才能有依据,而“道”也才会落到实处。记得刘正成先生有个让人心胸豁然的书法观:创作靠感性,临帖靠理性,两相交岔,心境自平。其实,董伟亦谙熟斯理。他在“练”技法的同时,“瞻前顾后”地研究书理,注重学养,陶铸性情,融合当代的审美情趣,所以创作就有了“艺”与“道”的取向。
 




 

         董伟的书法是在传统中不断修行的,他没有去追逐时尚风格,那些“主义”“×派”之类与他无关。记得黑格尔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看当下的书坛,很多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书法能否功利的泥潭之中:由于传统,很多人走不出传统的境域;由于误读了传统,使得传统变得奇形怪状,光怪陆离。董伟头脑很清楚,没有误读传统,但他也想走出经典,鼓捣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所以总是广泛涉猎,增加营养,试图从赵孟頫抽刀断水,从二王悟理领获。应该说,他的路没有走错。细读他的作品,无论行书、草书,他都在不懈努力,只是还没有走上理想之巅而已。我喜欢他的草书作品,每每品读,总会让人领悟许多。草书有多种意境:萧散、空灵、流丽、狼藉……张旭萧散,怀素流丽,徐渭狼藉,林散之空灵。历代杰出书家用一生的精力有时就为了某种抽象的意境而执着追求,这正是中国书法的精义所在。我从董伟的草书作品中看到了中国书法的“精义”成分;从他的行书作品中看到了赵孟頫,看到了王羲之,也看到了董其昌与王铎。之所以从这个角度作考察,是因为,书法这玩意,讲求的就是经典传统,一个书家,笔下如果没有经典的取法,仅仅把字形写得很漂亮没用——关键看你笔墨的来龙去脉和线条的质量优劣。品读董伟的书作,字里墨间往往透出一种流美的清雅风度,并下意识地避开赵孟頫偏于秀软,增加笔力线条的弹性,呈现出一些雄强之意。无疑,这与他多年研习北魏书迹有关。用魏碑的刚健方笔渗化到赵字中,自然演绎出看似赵字又非赵字的清雅秀润的风格。概言之,可谓:

源开赵法细嚼根,借取王风猎古今。

清健雅和酬气骨,旋来纸上绣芳心。

 

 

(作者秋子,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