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全国各文艺家协会主席谈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
发表日期:2016-12-16 19:07:33 来源:中国文艺网 被阅读[4213]次



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笔谈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守艺术理想

濮存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



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各代表团在总书记重要讲话后,针对讲话精神以及总书记对文艺界和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四点希望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闭幕后,大家又进行了深入学习。

作为此次文代会中国剧协代表团团长,我与各位戏剧界艺术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讲话高瞻远瞩、引经据典,文风朴实、深入浅出,语重心长、思想深邃,论述深刻、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殷切期望。两年前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讲话,让我们文艺工作者受到了极大鼓舞,戏剧界更是信心倍增。

总书记对文艺界、对文艺工作者们提出的四点希望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期待。总书记首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有这么多年剧目创作的积累,特别是在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将他们优秀的剧目传承到我们身上,再继续传递到年轻演员们身上,我们拥有如此之多薪火相传的经典作品,成就了我们的自信;这些剧目持续不断地演出,形成庞大的观众群体,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进一步成就了我们的自信;一些经典剧目不仅在国内上演,还不断走出国门,这些可以同世界对话的优秀作品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的艺术和审美,也同样成就了我们的自信。我们有如此深厚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是一种自信;我们通过自觉的行动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从西方借鉴来的当代思潮、文艺风格融合在一起,不断突破我们的艺术表达,这也是一种自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文化自信放在首位,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要敢于认可、宣传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不断提高文化话语权,用我们的审美、用我们东方的艺术来引导西方、影响世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坚持服务人民,是我们在戏剧作品创作中的宗旨。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的价值取向,创作的作品要好听、好看、入眼、入心,关键看有没有直面当下的表达,我们的戏剧永远要有现实性和诗意。再有,戏剧作为舞台艺术,如果没有观众,肯定就没有未来。观众走进剧场,就是对我们拥有信任和期待。我们认真地创作,精心制作有品质的剧目才能让观众信任;我们能够给观众新鲜的、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惊喜,才能使观众对我们产生期待。北京人艺每年有400多场演出,我个人也有100多场演出,就是要永远为观众服务。作为演员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观众充分参与到戏剧艺术之中,才能成就戏剧艺术真正的繁荣。在与各位代表交流对戏剧艺术的评判标准后,我认为评判标准就是观众。我们不要盲目去追求一些奖项、票房,也不能一味用外国人的审美来判定我们的作品成功与否。一部好剧、一位好演员、一个好团队,他们的成绩好坏、他们是否成功,他们存在的价值不能仅以票价、票房来衡量,而是那些主动走进剧场的观众,他们的反响、他们的口碑才是真正的评判标尺,这也就是总书记所说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文艺创新,我认为我们年轻的艺术家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直觉真诚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哪怕演出的是一出老戏,但在演出的轮回中一定不要丢失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要能赋予老作品新的艺术活力。我们要支持这样的创新,就是年轻一辈的艺术家在掌握、传承前辈们精湛的艺术技艺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生命的真诚去创作,让作品常演常新、不断展现出新的面貌,这也是一种创新。

至于艺术理想,我想这不只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是源于对艺术的热爱,犹如爱情,没有掺杂任何杂念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常说台下十年功,这些踏踏实实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出的艺术家、戏剧工作者们,就是有艺术理想的人。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拼搏奋进,就是在践行着习总书记为我们指出的方向,在这条路上,我们要为自己感到自豪,我们有理想、有热情,我们在不断地为人民、为观众服务。

有幸参加此次文代会并认真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动之余,我想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和消化,并且一定要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此次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不断引领广大的戏剧工作者,牢记使命、勇担重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踏踏实实工作,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源于人民 为了人民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



距离上一次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已经两年有余。两年前,总书记和我们文艺工作者坐在一起,像朋友一样,谈文艺创作、谈艺术方向、谈文化传统、谈社会责任。两年后,在两千多名文艺工作者代表面前,总书记又像兄长一般,给我们讲文脉与国脉的关系、讲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讲创新与文艺发展的关系、讲文艺工作者养德与修艺的关系,很亲切、很感动,也很振奋。尤其是总书记把文艺提高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高度,这对于文艺界和文艺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让我们感到责任和使命重大。这篇讲话不仅在文艺界,在全社会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人民群众对文代会的高度关注,正说明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的关注,说明文艺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文艺工作者已经与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电影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受众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文艺形式之一。为人民讲故事,讲人民的故事,是我国电影艺术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宗旨。一代又一代中国电影人,为讲好人民的故事付出了艰苦努力,为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中国电影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证明,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甚至抛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这一根本宗旨。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我们塑造的角色才能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我们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电影,才能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近些年,受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电影创作也出现了背离人民的现象,一部分电影工作者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国情社情、人民生活以及中国观众的审美特点,过多地模仿、复制好莱坞电影,片面追求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大场面,资金投入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大,但在观众中的口碑越来越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电影与人民渐行渐远,远离了人民,脱离了生活,从而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对这些现象总书记了然于心,他看到了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也完全了解文艺创作的规律,并在讲话中告诫我们,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们电影工作者要谨记,要正视,要纠正。

总书记说:“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如果把文艺工作者比喻成树,人民就是我们生存的土壤,生活就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养分。只有把自己放置在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中,经受风霜雪雨,吮吸阳光雨露,艺术之树才能茁壮成长、屹立不倒。如果把我们关进温室,与世隔绝、向壁虚构,品种再好的树苗都可能渐渐枯萎,终成朽木。作为一名演员,40多年里我体验了许多不同人物的人生,有好人、坏人,有英雄、枭雄,有大人物、小人物……对每一个角色投入的情感远远超越表演本身。生活中许多观众见到我,直接称呼我角色的名字,我是打心底高兴的,因为演员最大的追求就在于,把自己融入角色,让角色融入生活、贴近人民。当观众忘掉演员,记住戏里角色的时候,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立起来,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当然,这一切不只需要我们演员的真情表演,还需要编剧丰富的生活阅历、需要导演扎实的创作经验,需要所有主创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艺术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经历战争危机、经济危机的时候,文化艺术潜藏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以及文艺工作者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都激励着危机中的民族和人民坚定信念、战胜危机。如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迈进。可以说,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梦想,中国电影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需要更多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正是给了我们奋斗的动力和信心,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们唯有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检验、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优秀电影作品,塑造出更多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人物形象,也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好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的

叶小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虽然已经胜利闭幕一周了,但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始终萦绕在脑海、回荡在心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高屋建瓴,既肯定了成绩,也指明未来方向,尤其是对未来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思想领先,反映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中国音协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倡导音乐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了一大批贴近时代、风格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音乐作品;广大音乐家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的重要性。

“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最终决定作品质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这里面包含创作者的价值观、立场等。在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音乐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态度、立场、方法去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做时代的记录者和人民心声的歌唱者,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采风对于音乐家来说只是创作的开始,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里泡,好作品很大程度应该是用脚“写”出来的。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采风,包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悉,对当地民歌和乐器的熟悉,对于作曲家创作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真正能被称为“高峰”的音乐作品不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国际水准的作品比较少,二是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不多。一个是高大上不够,一个是接地气不足。其实,接地气与高大上是相互促进的。我认为对于音乐工作者来说,作品既要上接高端,也要注重下接地气,既要创作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艺术作品,也要时刻铭记为人民创作音乐,牢记人民才是艺术作品的最终评判者。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音乐创作一方面有技术上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有感觉上的东西。这种感觉,也就是我常说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只能在当地才能找得到。在为电影《天上的恋人》创作音乐时,我专程赶到广西体验生活。你要不到那个地方去,就无法感受那湿漉漉的空气,看见树叶一碰就往下掉水的场景,那种水汪汪的东西不能凭空而来。你要表现环境那种潮湿的感觉,你必须得多体会,然后你才会在音乐中的和声里增加很多办法或韵味。为创作《喜马拉雅之光》,我先后六次前往西藏,也曾亲临被认为的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尼泊尔的蓝毗尼进行采风,这些经历对我个人及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不亲身前往,你永远无法想象西藏深邃的美丽。但凡好的作品,都验证了一个道理,踏踏实实下基层与走马观花采采风就是不一样。文艺工作者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同火热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首要一点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前我们谈文化“走出去”有时显得缺乏自信,像是先敞开门透过门缝儿看看外面的情况,再羞羞答答地走出去推介自己,这主要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尤其在音乐上更是感觉难以比肩西方,不能与其平起平坐。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鼓起勇气、增强自信,同时也必须强化文化软实力当中的硬功夫。这些年通过在欧美国家的多次演出,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还是很关注的。比如赴德演出是应德方邀请作为萨尔州艺术节的重要演出场次而进行的,除了举办两场《中国故事·大地之歌》专场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之外,德国乐团还对我的《临安七部》《拉姆拉错》《广东音乐组曲》等作品进行录音棚专业录音。再比如《喜马拉雅之光》,通过音乐的语言向世界介绍了中国西藏壮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宗教传承,这背后首先就会令西方观众尤其是青年人明确,来自西藏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中非常精彩的篇章。很多时候,我们通过艺术语言传播的价值观和正能量,比单纯的意识形态宣传更潜移默化。

这些年,我到过全国很多省市,从北方到南方,到基层考察、调研和演出。我很希望以此给全国的音乐家们带一个头:艺术家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什么是本真的艺术。所谓“本”,就是要有根。艺术的根在哪里?在人民群众中间。而要掌握艺术的根,就需要不断学习:一是向民众学习、向书本学习;二是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只要热爱这片土地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研究都是有根的。作为中国音协主席,我不仅要身体力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且还要进一步发挥协会团结引领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更多音乐家通过不断地接触基层、联系基层,创作出更多适合群众欣赏、易于被群众接受的音乐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中国不缺少生动的故事,而是缺少讲故事的能力。怎样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好声音?怎样写出让老百姓感觉亲切、让全世界的同行尊敬的作品?这是当代音乐界的一个艰巨任务。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要是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的作品,就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音协和我将为之奋斗,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抒写人民情怀 展现中国精神

刘大为(中国美协主席)



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已圆满闭幕,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出席大会开幕式,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文艺的繁荣和发展,站在民族复兴、时代进步的历史高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巨大贡献和对国家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催人奋进,将文艺工作放置于事关国运兴衰的重要地位,既有统领全局的战略方针,也有关于文艺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对文艺工作者的希望,体现了党中央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是今后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作为一名文艺家和文艺家协会的组织者,努力使我们中国美协充分起到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团结和带领全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持续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美术行风建设,努力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主动出击,扩大交流,让中国美术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服务大局,惠及百姓,传递美术界的正能量,推动各项美术事业稳步向前,力争使中国美协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习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拳拳之心,殷殷之望,令我十分难忘,深受鼓舞。作为一名画家,我努力践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长期以来,深入基层写生是我的生活常态,为人民创作,是我的创作宗旨。深入生活不只是获得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接受心灵的洗礼,在生活中锤炼情感,在人民中锻造人格。写生让我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鲜活感受,执笔面对自然时,是我人生最愉悦的时刻,这是丰富绘画精神、推动笔墨语言创新的必由之路。不断从鲜活的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观照现实生活,创作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彰显时代精神的作品。

“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习总书记这一深刻论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我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多值得去表现的题材,作为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去创作这样的作品,要充满文化自信。在今年文代会召开期间展出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历时5年,由300多位创作者完成146件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美术作品,很荣幸我的中国画作品《张骞出使西域》也在其中。为此我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听取了很多历史学家的意见,并穿越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去过中亚四国、土耳其,对丝绸之路这一带亲身经历、体验,非常熟悉,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构想,做出积极的艺术探索。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工作者,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地吸取各国的文化艺术之长,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创作出有中华民族特色,无愧于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从而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学习总书记讲话,今后更要自觉践行讲话精神,更加坚定地为人民服务,深入基层,面向大众,不仅要保持我自己对部队官兵、草原牧区群众的血肉关系所形成的创作特色,而且要不断书写人民大众新时代的新风貌,把为人民努力创作之路深入下去,为时代奉献最好的艺术!还要进一步团结广大美术家、美术工作者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鼓舞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筑就曲艺事业繁荣发展新高峰

姜 昆(中国曲协主席)



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擘画文艺事业新发展、团结凝聚文艺界开拓奋进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字字千钧、文采斐然,动人心弦、沁人心脾,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洋溢着中华民族开创未来的豪迈情怀。每每研读总书记重要讲话,总能让我迸发出从艺四十余年来所经历的一幅幅画面,总能让我更加坚信以往的坚持坚守一定会迎来曲艺事业的繁荣辉煌。总书记重要讲话饱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理论高度、历史厚度、现实深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希望,我谈一下粗浅体会。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担当使命,用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总书记提出的第一点殷切希望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升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力量最根本是贯穿其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曲艺是绵延五千多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素有“说书唱戏劝人方”和颂扬英雄侠义的优良传统,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曲艺工作者就要坚定这样的信心,充分发挥曲艺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独特价值,努力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英雄立传。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坚持服务人民,乐于无私奉献,把有限的艺术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总书记提出的第二点殷切希望就是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总书记指出,“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这充分体现了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曲艺来自民间、植根生活,讲究“不隔语,不隔音,紧要的是不隔心”,曲艺作品和艺术表达方式具有重生活、接地气、亲百姓、连民心的天然品性;曲艺是文艺轻骑兵,具有小快灵的独特优长,能够迅速深入边远地区和生产生活一线。我们曲艺工作者要坚持把人民群众当作文艺表现的主体,读懂读透社会、领悟感悟生活,用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把欢笑送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从而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遵循创作规律,善于实践创新,让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总书记提出的第三点殷切希望就是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方法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曲艺界经常讲“一遍拆洗一遍新”,说的就是作品要从艺术实践中获得演出效果的反馈,不断地加以打磨,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我们曲艺工作者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走出方寸天地,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将体验生活的硬功夫成功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真功夫,努力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富有创意、具有个性的优秀作品,推动曲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去除糟粕,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引领社会风尚。

立业先立德、为文先为人。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文化人、责任为大。总书记提出的第四点殷切希望就是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追求者”说的是文艺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传播者”说的是作品传递的价值,这都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古人讲,“士之致远者,先器识而后文艺”,曲艺界也有“未曾学艺,先学做人”“人保活、活保人”的艺谚,这些都道出了作品、艺品、人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曲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价值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摈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绝不能制造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

古诗云“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时代和人民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奋勇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一定会筑就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高峰。


克服浮躁“顽疾” 勇攀创作高峰

冯双白(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协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犹如温煦的春风,浸润着所有与会代表的心田,振奋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宏观战略的把握,条分缕析的逻辑,古今中外的纵览,洞若观火的透彻,针对当代文艺创作规律的明确点拨,针砭当前文艺创作时弊的尖锐批评,都让我们叹为观止,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受,大家连呼“过瘾”!“震撼”!

我和许多文艺界朋友们在热烈的讨论中都感到,这篇讲话与2014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对于文艺工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深刻联系的表述,关于优秀作品总是反映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能力的宣讲,以及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指出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如此等等,都是贯通一致的。我也特别注意到,总书记把文艺创新作为“四条希望”之一,严肃地提请文艺工作者努力——“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整篇讲话里,总书记几次提出对文艺界浮躁之风的批评,我仔细研读总书记的讲话,注意到他在谈到文艺创新问题时,尖锐地指出:“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人们都知道,浮躁心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超越客观可能性而呈现出来的某种盲目性乃至非理智性的疯狂,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的病态文艺创作态度,实际上会严重伤害文艺发展,更会严重侵蚀和抵消文艺创新精神。所有那些模仿、抄袭、照搬,都是对于苦心创作而“语不惊人死不休”者的严重戕害。

文艺需要创新精神,也是因为文艺当为时代的号角。我们伟大祖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社会实践。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的辉煌变化,它为当代中国文艺提供无比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可谓生逢其时,因此要对得起这个时代,努力创作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优秀作品,因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文艺创新,不仅是一种时代的需求,也是文艺自身发展的真理。文艺创作贵在创新,因为它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创造性劳动,它如同暗夜中的精神火炬,照亮人们不易的生存,指出人们前进路上的希望,慰藉人们不得不遭受的苦难和命运。因此,带有鲜明精神创造和火炬意义的文艺创作,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拒绝虚伪,拒绝谎言,拒绝造谣,拒绝丑恶!恰如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所言,文艺工作者要“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古往今来的文艺精品,那些传世之作,都证明: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曹雪芹为写作《红楼梦》而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站在了世界文学巅峰;贫寒出身的法国雕塑家罗丹在1878年创作出了《青铜时代》,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不少人因其太过逼真,以至于批评它是真人的翻版,而已经不是艺术创作。罗丹面对批评,思想大受震动,再度深入思考艺术的本质,从而立意创新,锐意进取,由此,历时37年,诞生了他的代表作《地狱之门》——共186个形象的伟大作品,其中的“思想者”“吻”等形象,常常被人独立提取出来作为享誉世界的雕塑经典名作。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牢记取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记取中外文艺经典问世的历史经验,执著追求,创新为要,拿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文艺创新,还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文艺创作当然要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原创能力下工夫。所谓原创能力,是一种独辟蹊径、不拘一格精神的体现,是独特艺术感觉与独到艺术手段的融合,是新文艺观念和新艺术手段结合、独到精神内容和前所未见之艺术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碰撞出全新火花的产物。创新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更不是无源之水长出的“死花”或“枯树”。我们一定要有拓展题材的创新意识,把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体现在最新的创造性工作中,用最新的方式,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唱响中国旋律,跳好中国舞步,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勇攀艺术创作高峰。


自信是民间文艺的立身之本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受到了一次深刻地震撼和洗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朴素深刻、语重心长、充满期待,从文化自信的基础出发,给我们讲了一堂课;从文艺为人民的方向上,和我们谈了一次心;从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战线工作上,对我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造创新、坚守艺术理想是一种坚实的使命和责任,是我们的目标、动力和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阐述具有磅礴的文化力量并直指现实问题,深刻指出“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曾几何时,中华礼乐文化声教四讫,发挥了“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影响,中华民族以源远流长、富于创造力的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特别是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城市化乃至“全球化”不断加速形成,文化乡土受到冲击,乡愁记忆、传统工艺、乡土民俗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热热闹闹的民间文艺一度从生活舞台的中央走向边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指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传统的、乡土的、民族民间文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做好保护、传承与发展,使来自人民、来自生活的民间文艺成为孕育创造力的土壤、维系文化认同的纽带、寄托国民乡愁的载体,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自信作用的方法论,剖析了文化自信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对中华文化宝库、时代脉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等要素做出了深刻分析,引导我们处理好传承与转化、学习与超越的关系,做到尊重历史、反映时代、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为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我们的民间文艺,要传承发展而非断档零落,要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而非走向边缘化同质化的困境,要随时代而行而非成为沉睡的文化档案,使民间文艺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坚定文化自信,要讲文化根基,守民族心魂,重时代实践。一直以来,民间文艺以本土化的语言表达生活理想,诠释民族传统美德,其中老百姓几千年来讲友善、守诚信、崇文明、尚和谐、求大同等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广泛的民间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要把握精髓,积极培育,加强创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时代立心,筑牢民间文艺之魂,激发新的生命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释了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艺发展方向,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这是对全体文艺工作者在思想、视野和观念上强基固本的指导,必将发挥深远作用。就民间文艺事业而言,这引领我们进一步把握民间文艺的民间属性,进一步加强有乡土基础、有生命活力、有文脉传承的民间文艺创作,夯实民间文艺的生活基础;进一步梳理和保护好地方特色民间文艺的群众基础,做细做精基层文化活动,使基层群众有舞台、有热情、有传承、有创造,唱响民歌,创作民艺,传颂优秀的民间故事,不断丰富城镇社区和广大乡村的民间文化生活,使工作和活动开展起来更接地气、聚人气,主心骨更突出,使人民成为民间文艺的主角;进一步把握民间文艺的需求,以源远流长的民艺和民俗活动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当代主流价值的认同,培育具有积极价值观导向和深刻自觉的健康生活方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文化的地位作用,着力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对党和国家的文艺事业做出全面部署,对中华民族文艺发展的方针、方向、方法做出战略指导,对文艺创作规律、发展现实和实践导向做出深刻剖析和系统阐释。民间文艺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艺理想,坚持传承创新,踏踏实实履行好发展民间文艺、延续文化血脉、守护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为文艺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创作出有灵魂的摄影作品

王 瑶(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协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与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远的历史意义,将指引和鼓舞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服务人民,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下面,我着重就这篇重要讲话中的“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谈谈学习体会。

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这就指出了文艺发展和创作的最本质问题——源头和目的。要想艺术之树长青,必须不离开人民生活的源泉,扎根在人民之中,永远同人民心脉相连,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让艺术想象力思如泉涌,让艺术创造力火山喷薄,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有灵魂的优秀作品。

今年5月以来,我按照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深入基层创作。在与普通工人农民交往中,在观察社会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时代雕塑者;深深感到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深深感到只有把镜头锁定在人民群众身上,聚焦于他们的实践和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典型人物和有灵魂的作品。

一是服务人民,创作出有灵魂的摄影作品,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的原点。这涉及文艺工作者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人民。我在学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认为这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衡量着一个摄影人的基本价值观。生活需要热情,但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敬畏,敬畏生活,敬畏人民,是一个摄影人的原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并且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这个原点,不仅是摄影工作者创作的原点,也是摄影工作者人生观坐标系上判断和选择的一个原点。敬畏人民、敬畏生活,自然就得放下身段,这个原点看起来似乎站位很低,可摄影人如果能站在这个原点上,他实际上就获得了摄影的制高点。当然,我们在拍摄中往往会站在高处,用俯角去拍摄,只要我们心里在仰视生活、仰视人民,无论角度如何,那都是站在原点上。在江苏盾构机厂,我爬到吊车上,俯拍一位工人,他趴在盾构机上,全神贯注地为机器除锈,似乎与机器融成一体,成为机器的一个部件。我的内心充满了敬意,甚至在颤抖,用俯角拍下我心中景仰的这位普通工人,感谢他点燃了我的心灵之光,给了我艺术创作的源泉。

二是服务人民,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必须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解海龙、侯登科等摄影家之所以拍出那么多反映现实的精品力作,就是因为他们长期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今年6月,我在皖南宣纸厂拍选洗燎草的工人,那里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尘雾弥漫,一位女工尽管戴着口罩,还是被呛得呕吐不已。我在那里待了3个多小时,头晕目眩,一直想吐。看到他们衣服上结着厚厚的汗碱,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就是他们的“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在今年7月文化援疆的那些天里,学亮同志和我们驱车十几个小时穿越冰山雪川,来到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我们住在塔吉克老乡家中,那里条件艰苦,没有厕所,也洗不了澡,更主要的是我高原反应强烈,呕吐、吃不下饭,睡不了觉。到了塔县后,同行的人关心我,劝我改变计划,我坚持不变。正是因为坚持下来了,才能深入到塔吉克老乡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一同生活,才能抓住一些真实感人的瞬间。

三是服务人民,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需要不仅贴近人民,而且要在心灵上与他们相通,情感上与他们相融。在“引汉济渭”秦岭腹地十几公里深的三号隧道中,洞中气温高达40度,混浆四溅,噪声震耳,湿热的空气裹挟着粉尘,如同凝固一般。我在里面只待了4个小时,就头晕目眩,支撑不住。而那些工人,却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长年劳作。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史诗是人民创造的。”正是这些普通工人,铸造了时代,写就了史诗。我崇敬他们,拍出了我题之为“脊梁”——一个满是汗污弯腰劳作的工人脊梁的作品。这是一个普通工人的脊梁,然而,这就是“中国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博大精深,需要反复学习体会,才能够学深吃透。我认为,更主要的,是用这个讲话精神指导我们的思想,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努力遵循,一以贯之。这样,广大文艺工作者才可以不负总书记重托——“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笔底乾坤大 心头责任明

苏士澍(中国书协主席)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我有幸作为代表,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立足当前文艺界实际,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蓝图发展的新要求,高屋建瓴、立意深刻、内涵丰富、情真意切,为我们文艺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社会主义文艺高峰提出了新要求,是新时期指导我们文艺繁荣发展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指出,“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具有几千年灿烂悠久历史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古往今来,中国书法史上名家云集、大师辈出,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傅山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以精湛的书法艺术名垂青史,更以伟大的人格铸造时代丰碑,为后世楷模。我与成千上万的书法艺术工作者,为中国书法璀璨夺目的成就而骄傲,对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创造力高度自信。“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写好汉字是关系到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乃至文化安全的大事。紧握汉字书写之笔,重兴汉字书写之风,展现汉字书写之美,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需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需要。

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书法艺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书法艺术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入生活,贴近人民。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到全国各地基层单位、农场、部队、学校,体验生活,“送万福进万家”,文化惠民。实践证明,艺术只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服务,才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要动员更多的书家参与,社会服务面更广泛,发挥书法艺术专长,努力创作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喜爱、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讴歌时代,礼赞英雄,服务人民。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要“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作品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挖掘与体认,更是对时代精神与时代审美的提炼与升华。创新不是空洞的、毫无根据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书法事业蓬勃发展,锐意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然而,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在书法创作中还存在传统基本功不足、盲目跟风、过度装饰制作、过度包装炒作等令人担忧的现象,这是我们必须保持警醒和关注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倡导书法工作者,努力学习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端正创作态度,创作更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反映中华美学精神和时代审美精神的书法作品。

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坚守艺术理想,要从青少年抓起,引领社会风尚,要从青少年抓起。十一届书代会以来,中国书法家协会把书法教育作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团结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抓手。为了推进书法教育工作,我走访了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地,广泛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为配合推进“中小学生书法进课堂”,在中国文联支持下,我们已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合作,实施“翰墨薪传”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工程,通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障书法教育持久有序推进。同时我们也尝试运用新媒体工具,和书法教学结合,创新书法教育载体和形式,克服边远地区书法教育人才缺乏的困难,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中小学书法教育全覆盖,使书法教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全民族审美素养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审美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情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文艺与历史、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引领等方面对广大文艺家、文艺工作者提出新希望与新要求。作为具有一万多名会员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我们要将深入学习落实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协会工作计划,团结引导广大书法艺术工作者,齐心协力,为全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不懈努力,作出我们书法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

边发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先后两次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荣幸的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在我国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对文艺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的价值与作用、任务和方向予以明确。这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与两年前的讲话一脉相承,在政治上,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在学术上,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论文,必将指导文艺工作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