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发
发表日期:2018-02-06 10:36:04
来源:本站
被阅读[21457]次
王根发
汉族,生于1962年,河南禹州人。别署崇善轩,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进修于北师大启功书院书法高研班,高级职称。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建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水泥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陈氏太极拳协会理事,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等国内多次大型书法展览活动。策划组织全国“吴道子书画奖”书法展览活动,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参加中国钧瓷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法国、意大利、瑞士等考察并交流书法作品。2002年,获得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流砥柱”大型报告文学征文活动优秀主人公金杯奖。2003年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授予“中国时代百佳新闻人物”荣誉称号。出版发行、发表书刊及论文有《书画天地》、《中国钧瓷文化》、《钧瓷典》、《中医药典》《中国建筑书法》、《启功与钧瓷》、《行书之祖刘德升》、《书写于石头的中华印迹》等。被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国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中国新金融观察》、《中国水泥》、搜孤网、腾讯网等多家大型媒体报道。
体味笔墨里的“天地人和”
——专访书法家王根发
启功盛赞钧瓷词曰:“钧瓷好,异彩溯长源。擅胜四朝称美器,重甦古址炫中原,薄海誉声喧”。姚雪垠《寒鸦归林》中“出窑一幅无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道出钧瓷的美妙和万般韵味。
钧瓷,入窑前,一体素净。出窑后,万彩辉映。来自大自然的天然矿物釉料,在灵秀的钧窑炉内经受高温淬炼,带来人眼前的,是不期而遇的视觉享受。流畅柔韧的线条看起来洋洋洒洒,不拘一格。但人们往往会用尽所有智慧,把最美好、善意的想象赋予其中,于是,有了流动在瓷器身上的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
中国的文化,归根究底还是要在“天地人和”之间探讨妙趣。人类最自以为傲的科学智慧,也无非能解大自然奥妙之二三。而中国的艺术文人却不爱为此较劲儿,面对自然万物,他们忠于“悟”这个字。比如,因“悟”而美好的钧瓷。比如,因“悟”而恒久的书法。
出生、生长在钧瓷之乡中华第一都禹州的王根发对“顺其自然”有着透彻的理解。钧瓷的煅烧过程让他早早树立了正确的“成败观”。
“钧瓷,它的灵魂就是窑变。而偏偏就是这窑变,让人无法控制。土质、窑火、水分、气候、天气等等大自然因素都能影响它,唯有人力不能。所以,即便是技艺高超的大师,也很难保证烧制的成功。精品和废品之间,只有薄如蝉翼的一道‘可能’,与其如履薄冰不如坦然以待。”生活在禹州的王根发一直围绕着家乡的古都文化探索和研究,主编《中国钧瓷文化》等关于钧瓷文化的著作多部。此间,禹州的文化灵魂钧瓷对他影响也体现在了他的书法创作上。
王根发善草书,心向魏晋,取法二王。初唐书法理论的集大成就《书谱》里,大量出现了魏晋书法美学上的比喻——“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绝岸、颓峰”……这每一词一句的描述都和源于自然的钧瓷如出一辙。受钧瓷启发,在笔墨的实践研习里,王根发更喜欢钻研“自然变化”带来的的独到韵味。于是,在他的草书里,常可看到水与墨的自在交融。浓淡相宜的墨痕,在纤维细腻的宣纸上无拘无束地晕开,草书里的“自由”也因此生机盎然起来。
除了钧瓷,禹州的另一个文化传奇则要数行书鼻祖刘德升。唐张怀瓘《书断》说:“(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后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钟繇、胡昭、王羲之、王献之也学刘德升纡书字。行书、行草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汇聚成了别具一格的“草稿美学”,在充分认知了楷模规矩之后,行草大胆地游走于主流体制外,笔随心行,“精神”的能量逐渐胜于“技巧”。
王根发长期习练太极拳,为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入门弟子。在虚实相生、外柔内刚的太极拳里,他对“精神气”有着透彻的感悟。所以,在他行云流水的草书里,更容易让人看到贯通于线条里或饱满热情、或柔和绵长的“精神气”。
尊崇自然万物之美,恪守仁善淡雅之魂。“天地人和”这万年不朽的经典理念,就是王根发用笔运墨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