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强:我说唐人尚法
发表日期:2019-11-19 05:26:57
来源:本站
被阅读[5208]次
我说唐人尚法
小舟
唐人尚法是一个固定且得到所有人认可的历史定论,与晋人尚韵、宋人尚意一样无可争辩。而且在书法界,似乎除了对初唐及晚唐风尚的绝对化界限质疑外,唐人就一定就必须的当然的尚法了。那么师者论者书者自然会面临时时刻刻的拷问:唐人尚法的法是什么?唐人尚什么法?唐人怎么就尚法了?怎么就不尚个别的?唐法就是书法界在尚吗?唐人就是单一的尚法吗?法对唐人而言是创造发展的持续过程还是束缚唐代书法的桎梏?唐法是这个种族的书法符号的辩识准则抑或是什么?本文将作以粗犷性的钩勒,意在快餐文化的今天能够简约而全面、系统又非琐碎的提纲式论述。将这一大部头的专著平民化,以期引玉。
唐法,就是唐代书法人共同创造的可以称之为范式的形制与方法。唐法不是唐人刻意要做出的自律式的产品,而是后世文人对于成熟于唐代书法的认可和膜拜。为此,简而言之,唐法就是为天下法,为后世法。唐法不是不可发展的僵死之物,但也必须有引力之内的既有范围,以解释是与非的绝对界限。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明确地告诉我们书备于唐,书法的备法集于颜真卿一身。为什么是唐法?唐法的魅力如何使千年文人就毫无野心地把法这件事交给了唐人?依我看来,唐人被选定为法的基本思路无非以下四点:
(一)身言书判的取士制度,给了天下文人以修齐治平为生存目标的士大夫有了本应如此、理所当然的事由。唐初太宗仰武重文,一边搜集王羲之作品,其中智取兰亭序甚至有点不择手段;一边又亲自为王羲之写传,炒作老王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感觉。王右军的军人形象给众多武士们即功臣集团一种练习书法可以不死的信号,既高明又高雅文气。对比之下,刘邦的杀,匡胤的酒,都显得比较业余。文士们有了希望,长得帅、练好字、练好口才,就有了晋身的机会和可能。五朝为官到了退休年龄还在拿工资的虞世南,是唯才是举的典型。陈平盗嫂不掩其才,虞永兴封官与节无关。包容在唐初是唐法,王羲之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唐法,一句话,彼时的唐法就是让你安静下来,初唐需要秩序,欧、虞、褚、薛与世民直接过渡的门人们——十八学士文学馆“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本身也是唐法。十八学士中本身有虞世南、褚亮。褚亮就是褚遂良的爹。褚遂良小小年纪就帮太宗做收集鉴定大王墨迹的工作。兰亭序的褚摹本也是史家书家认定最好的范本,神采飞扬、儒雅畅达,比冯承素的摹本双钩在神采上胜了一筹。而初唐的薛稷是褚遂良的外甥,褚亮的外孙。鉴于当时人们刚刚从战乱中活了过来,行书有王逸少作法,楷书有欧虞褚示范,间之陆机本身也是王逸少行书的唐化,其他字体也没有流行的机会。文化人的偏少,人口的绝对减少,武官们脆弱的文化功底,与不能对立。都为初唐的唐法设定栅栏。
(二)相对局限的寄慨、谴性、娱乐环境的历史制约,两院文明的野蛮生长,寺院成了没有退休年龄限制、不用担心社保的事业单位——木饭碗。为了心里平衡睡得着觉,大量的昧心钱捐入其中,成了文化展示的场所。仕途失意、科考无望者居于此,隐于斯(王维时相时隐)。成了民间社会科学院。没有及时或者扫黄不力的娱乐场所,聚集了大量专业培训过的才女明星、诗人在这里争风,官员在这里争峰,商人在这里斗富,“长漂”(现在北京混的叫北漂,长安混的自然叫长漂)们心里落寞时寻找慰藉……游侠们在此解读豪情,书法家也消费,这些场所也同样消费书法。
(三)经济飞速发展,粉壁长廊、屏风绢素、高堂大宅、书案鱼拓;丰碑巨制的厚葬习俗。刻石勒铭,好大喜功的自信张扬,汉文化圈里交流过程文化认同的无二载体。
(四)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教化功用。儒(孔子庙堂碑)、佛(化度寺、玄秘塔、雁塔圣教序、麓山寺等等)、忠孝倡导(孝经、祭侄文稿、颜家庙、郭家庙、中兴颂)、宣威(纪泰山铭),从而将唐法演化为倔强而敦厚、平和而庄严、不言而自威的大唐雄风。
个性张扬、思想解放、任性放犷的极致时期要首推张旭的狂草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两院创作,为寺院、妓院的素墙、粉壁留下无数作品。诗人们也纷纷效仿。虽无长史的狂草水平高,但留下大量墨迹的同时,大量的诗歌照亮了文学史。酒神来了,大醉的狂叫或者以头濡墨,醒后视之为神。皇帝出来说话了,李白的诗,裴斐的剑,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永远的顶峰。一部文学史告诉我们,诗歌在中国是因为有李白。剑器之最,因为影像器材的缺如,他的永恒的至美只能在后世的侠盗的资料描述中得以猜度。不善宣传又没有专门开了诗友聚会的裴斐,远不及公孙大娘的名气大。因为子美的名作《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千百年来,人相争传人以诗传。也许公孙氏的柔美与裴歌的刚猛正好相反,也许裴哥剑术除中看以外更为实用,然同时具备观赏性是其共同点。其名大著也是真的。李白的光环是靠名气,毕竟在皇宫里住了一段时间,杨玉环磨过墨,高力士脱过靴,几首艳诗换了几场好酒,而且喝了个够。天子呼来不上船,出了皇宫也是混吃混喝捞月亮。牛人张旭也是一样,名臣颜真卿想拜师,旭师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对话资格。几句横、竖等笔画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对话内容的层次感。不然一句,书法当自悟耳,需要你倍加功用就打发了。他的傲慢来自于孤独。在王公前的脱帽露顶,挥毫云烟,仿佛能看到他书罢掷笔时的冷漠和傲岸,也能看到追名逐利给名人张旭带来的不胜其烦。唐法而言,于张旭是一种生活常态。他的朗官石柱记个性鲜明,是唐代楷书中的不让大家的名作,为楷法有了贡献。他的狂草的创作行为也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书法梦。与张旭约,先要约酒,盛唐人物,才是淋漓尽致的文化自信。一堆傲视尘世的嶙峋傲骨,这种师者功用,这种创作状态与方法,这种明星效应是后世永远无法企及的神圣秘境。这岂不是唐法?
先散怀抱,正襟危坐如对至尊的书家形象,到了张旭时更完全改了模样。他的追随者以狂继颠的怀素更是一场模仿秀的出色演员。张老师你说的倍加功用,功用到底什么程度你没说,好吧,学生便加码。钱姓和尚在永州种香蕉,可不是为了吃。是为了在蕉叶上练字。记载上也是更加“倍”了。几亩?数十亩?一百亩?百余亩?不管实际数字是多少,叶子足够这位年轻人写字用了。不是有人把方砖写穿的吗?不是有人把铁杵磨成针的吗?我,小钱要写完这无数蕉叶。这孩子怎么啦?怀素举起他疲弱的双臂高声呐喊:我要成名,我要交税,冰冰八亿我要十亿。我要上市,小燕子割韭菜,我要割芦苇,我要上封面。果然后世书家凡是讲故事的都要讲怀素,他是刻苦的代表。谁想成为人物画家都先画一幅蕉叶上练字的作品,让大家看看?一方面展示一下基本功,一方面告诉世人我也很刻苦。如果把书法界收为江湖、官场、高校、市场的话。怀素面临的是复杂。书法家过剩,官场是由真的官员出写的亲自当书法家的庞大群落。身言书判的取士制度催生了强大的书法培训市场,跟目前圈子内认可的专业高考工厂相类。白鸿、丁正兄当年研究唐代书法教育的专题时似乎也未细究。书法的高端市场似乎是写碑这块,可是看看形制,怀素就灰心了。碑文的开首,就写了书写人与撰文人的官衔,感情这愿意出钱的都是冲着这名头去的。没可能怀素什么事。中国书法史从旭素开始便由不正常的人率先登场了。米颠,天池颠,伯虎也颠,要不然扬州就有八怪,没毛病也要剃个光头或蓄个长发……这是套路还是唐法?
为后世法的怀素策划案例文本概要
A、蕉叶书。中国书画家,特别是书法家都无不自夸自己废纸三千,怀素则是万株芭蕉。在绿天庵里对着芭蕉绿叶尽情挥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基本上的江湖杂耍的把戏,在当代也绝无复制可能的行为艺术。但是,却起到了博眼球、添谈资、广流传的民间佳话。为了强化成名效应,制定了行动B。
B、笔冢。也许从历代文人喜好凭吊古战场和名人的生存或埋葬环境的癖好,怀素将他写秃的笔头搜集起来——传为数筐,埋成一个小坟头,号之为笔冢。我们无从知道怀素是否知道韦诞掘墓得笔法的传说和欧阳询坐在一块古碑前几日揣摩的故事。但是,策划的巧合却有无尽的效应。我从不否定AB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成名效应的传播速度。但是,从严重怀疑蕉叶书写和草书成功之间的直接联系,因为这简直就是儿戏。而笔冢的故事只能说明,对制笔质量低劣的无声控诉。后世张大千似乎也复制过这个故事。当然一个笔头下葬而为冢的过程也不失风流。不然名碑《瘗鹤铭》也就不会产生了。请不要纠结他的过程荒诞,请尊重他千年以来经久不息的流传历史。小说家言的历史更加有受众。名气在永州有了,有着远大抱负的阿素怎么会满足这一点点的名气呢?A、B方案只是预警,他又推出了策划案C。
C、实操。展出量的积累,湖湘富人凡几家,家家屏风尽书遍。成为地方名人的怀素,在湖南有了自己的地盘。就像如今割据势力中的地域名人。动物界鸣叫振翅、怪招、争斗的目标是交配权,书画家们争夺的权力是展出权。展示是传播环节的第一环,有了展出才有了传播的可能。强化名人效应和强制接受先成名后成实,是成名趁早者的不二法宝。那么,怀素当年写的是什么屏风,我们无从知晓,临了什么碑帖也都是考据者们言。但是可以肯定的,不会是日后成熟的代表作——狂草。怀素前期传世的作品和六十三岁时写的小草千字文都可证明,不在风口浪尖长安洛阳中原山落实一带的艺术家不在潮头。所以,二王系列的惯性应该是他的面目。名气大了,需要有自家面目,书法史是风格史。怀素的狂草应该孵化于三湘屏风之后的粉壁上。唐人起居的屋宇远没有明朝那么高,大幅作品的明三行产生不了。屏风不管是多少条,对于狂草的制约比较明显。有了院落长廊短廊的粉壁,几杯酒壮胆,怀素小伙狂了起来。吼书横空出世,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不是从长安开始的,一定是三湘给他创造了条件。后世曾翔复制,益增其名。
D、入京。齐白石五十七岁入京创造了奇迹,也许是受到了怀素的启发。在老家爆得大名的怀素,入京了。他在京城混了五年,基层事业单位出身的他虽无官无职无权,但却仍可称京城十大混混之首。张渭带他入京,是否经过一场运作我们不知道。但他懂得包装却是真的。他几种堪称经典的包装故事,一是空前绝后(允许我第二次用)的招待会,这个招待会的招待对象是当时京城里大批量大腕级的诗人。当时得诗七十余首,几乎完整地为唐人收集传世。李白的《怀素上人歌》传唱不息,几乎所有草书人都曾经写过它,洪丕模先生曾出版过选集。二是端起架子。放大他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的狐假虎威过程,让所有艺术家艳羡,以此抬高身价,神秘自己。三是以自己和尚身份神秘自己。综观怀素一生,认真研究佛教典籍的时候并不多,要不然,芭蕉叶上就没有墨色。湖南几郡的屏风就是原色。王公大人家里没有佛堂,他可能就和张大千、史国良一样为了一个字“名”。四是大量的创作与大量的喝酒,忽然绝叫三五声的吼书创造和满壁纵横千万字的量的占有,狂名益甚,风格上更加大胆。
总结中国书法的任务落在了名人身上。“夏云多奇峰”,是怀素悟笔法的;见担夫争道悟出避让,和颜真卿的对话知道用笔折钗股和屋漏痕,是不是给阿素脸上贴金?
E、总结报告。怀素一生的总体报告是他的自叙帖。虽为狂草,比起后世的张弼、徐渭、陈道复、司徒越、傅山要冷静得多,也看不出他自述的迅疾骇人。盘龙走也走得比较慢,激电流则不明显。虽然作连绵不绝状,但字字笔划交代得非常清晰。这个狂草范本足以为天下法。公元777年,由两京历五载的旅游告一段落了。这一年颜真卿的仕途也刚刚登顶,所以怀素便以极大的篇幅说老颜的好话,和李白不为封万户侯求一识韩荆州一样,不管是依附还是客幕都需有冠冕堂皇的说法。很多人以为狼狈或者受到冷落的怀素老了,要回家了。但是他有一借口,我要去广州拜访亚相徐浩。京城时就有人把这一故事写进诗里。我宁愿相信是回来时才去。因为当时这份足以当作名片的帖子不在身边,徐浩没有见他。很简单,浩哥也是书法家,广州生意人多,懂书法的人少,古今一样。徐浩工作过的广州没有留下名碑,便是实证。京城的混混不是广州的混混,于官,已经是副国级的徐浩不需要怀素帮什么忙。至于收点好东西诸如金银珠宝类,素兄,你有吗?你的书法作品好,风头过了浩哥怎么办?徐浩是成熟的政治家,不会犯低级的错误。
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怀素63岁的时候还写了小草千字文,散淡、平和、恬静、寂然,一如回家重归于平静的小寺院老僧。这次回归没有火气,没了狂燥,是真功夫、真学问。真性情、可识性强,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临习入手也快,极火。于右任草创标准草书的基调应该就是它。可是这写不尽的寂寞、落寞、萧然的真性情让人难以接受,便被历史有意忘记了。
京城有个狂草大家高闲,僧人。韩愈曾写过序,写张旭的一寓于书。给了这种职业成名的希望。怀素,僧人。是把这个职业在京城混到最火的历史见证,这是无数文人争相传诵的对象。这些文人没在官场,大多做官无望,他的梦想就是通过写字,苦练成为怀素。假如自己没有了希望,就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苏东坡一定是他的粉丝,要跟着他学书法。人数太多了,不胜其烦。然后告诉他们,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亦献之。笔秃万管,墨磨万锭……这和张旭搪塞人的话何其相似。倍加功用,书法当自悟耳。东坡成名晚一些,怀素笔冢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然而,现实往往比较残酷。朝骑王公大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虽然可以吹牛,却不值得夸耀。试想,他如果混到了钱(请不要嫌我俗),如果自己有马,僮仆成群,需要以此夸耀?谁不刷粉壁,谁不买锦屏,这么火气,手上一定是有点黄白之物的。从777年自叙帖闻世,向前推5年(有人考证过,考证人不是我),安史之乱过去不久,吐番人在长安城里免费喝酒的日子也不远。郭子仪威名的时候和怀素成名的时期刚好暗合。经过离乱的长安,好多王公大臣刚刚旅游回来,好多富户已人财不存。长安是一个置业的好时候,这怀素怎么也没有像王林一样买一栋房子,住别人家干嘛?试想董其昌在哪个王公大臣家住过?如果有王公大臣问他,阿昌,昌哥,昌叔,昌爷,今晚住我家吧?阿昌一定会说,让小李子先去你家看看,卫生状况如何?对方一定会很惭愧地说,要不您还是回家吧,我家客房住不下您这么多人呀。或问王公大臣的马来了,怀素说,把我的五花马牵来,你在前面带路。仆人说:主人,五花马隔壁老王大厨骑去买菜去啦,要不先用这匹汗血宝马将就一下。怀素眨巴一下眼说,马厩里几十匹汗血宝马,你怎么就挑了一匹最瘦的?算了,就这匹凑合使吧。怀素也是金樽清酒,也是玉盘珍馐惯了?他自己的自叙帖里没说,都知道他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但是,他是先狂后醉还是先醉后狂,他的醉来信手两三行的完整放松状态,创造了一幅又一幅的佳构奇思。以书法成就而言,最成功的策划案例是怀素。有故事的人是怀素,可是找个借口回家的人也是他。这一切都曾经拥有过。
怀素回到老家以后,故事已不再精彩。也许吃肉不习惯,菜弄坏了肠胃系统,瘦削的他将近几日使坏的笔头收拾了一下,准备在以前的笔冢上挖个小洞,唱几句苍凉的而今葬你他日葬侬的词句。绿天庵笼罩在芭蕉叶中,悠悠地听着怀素练字的故事,冷眼中的他已经远离了这个越吹越神的故事。制笔工艺的提高,笔头少了;身体每况愈下,笔头也少了。
其实以书致富的真正主人公另有其人。这个人是李邕,这个人是柳公权,这个人是颜真卿。
李北海一生写了800多块石碑,自撰碑文(会拍),自己书丹(能写),自己刻石(精美效果),时人谓收入巨万,是有史以来赚钱最多的。他爸爸编过文选,他自己少年成名,唐太宗以行书写晋词铭以后,历史上第一个将行书刊碑并得到认可的李邕,将大王行书集字本圣教序加以整饰,俊美瘦健俏丽,后来形成平和温润宽博的自家面目。苏黄及后世的赵孟頫、唐伯虎在结字上大多脱胎于北海。怀素骑王公大臣的马来炫耀,李北海70岁死在送王公大臣马这件事上。有钱,粉丝多,性格不好,还成名早,这些都是招祸的。李北海对唐法的贡献主要在对大王行书的继承与发展,以一人之力撑起数十年风尚所好,此举是壮伟而弘毅的。
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柳体的创造,将永远随着书法和汉字相伴而行。无论哪一层次的展览入选此风格与否,欧颜柳赵,颜筋柳骨这三岁小儿都能随口说出,可见其影响之深且远。柳公权更加大的效应是收入,卖字收入。站在书法市场的角度,柳公权赚了多少钱他自己不知道,翻正史只剩下一个数字,更加离谱的是外交场活动如果没有拿到他的字,便是外交的不成功。王公大臣家里过点什么大事,诸如婚丧嫁娶之类,没有他的字则没有面子。虞世南吃了五个朝代的饭,柳公权陪了七任皇帝,还时不是地说些让皇帝背上冒汗的事。发现皇帝有点心虚,用写字说事,心正则笔正。就连皇帝偷偷地将郭子仪家里的两个女孩子带进宫都硬是因他带话给送回去了。郭子仪的儿子也是娶过皇家女的,为什么到了这时候就难了?有时候给皇帝写一封信很直接也很急切。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谁肯响应,亲情嘱托,深察感幸,嫌这个差事的油水不多。柳公权88岁高龄才去世,是个能吃能睡、脸厚心宽的人。更是一身正气不缺钱花的人。很多王公大臣倒是要看柳老头的脸色。其实书法家后边还有大家没有说出的两个理由,一是他哥哥叫柳公绰,是当时有名的权臣,还做过国防部长,曾直接找过国务院总理关键时候给弟弟涨工资。有些党政军领导,职位军衔低一点了,也是愿意出高价。二是后来在这么多皇帝身边混久了,也就知道用什么法把这些本来底气就不足的皇帝玩得团团转。而外国使节和王公大臣们把他的书法当成宝贝,无非也是三点:一是确实是好东西,保值,不象现在的书家不在官位,立马贬值。也不是当今官场上的皇帝的新衣的书法作品。二是这个倔老头整天在皇帝身边晃悠,万一说点自己什么事,好话也许不顶什么用,坏话一定有用。预防的心理作怪。花点钱买个平安。请注意,我没说他是黑社会老大。三是,有个哥哥叫公绰,狠角色。两次主政首都,七次外放节度使,吏部、兵部尚书。
另外一个永恒的唐法制造者颜真卿,是一个不以钱计的书家灵魂代表。儿童时期在吴地待过,就是张旭的出生地。他是颜体的法人代表。他的楷书作品耳熟能详,他的石鼓状横细竖粗的形象早就印在每一个华人的脑子里。楷书形象的沉雄、壮伟、庄严、自信,诠释着中国人所有对大唐文化的美好回忆和完美梦想。他的每一块丰碑巨制都是与生俱来的大唐风格,书法史写到颜真卿,不仅是风格史的变幻,审美史的转向,更是人格史的昭示。字如其人上颜真卿来诠释可得完美。
颜真卿的行书同样的夺目耀眼。《祭侄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与希冀悠游、自适放旷而在惠风和畅中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兰亭集序》双峰并峙。一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李世民一生都希望他治下的初唐,能够有如此美好的安详生活。虽然贞观之治已经写入史册,李世民带入昭陵的兰亭序也许有着未能实现目标的遗憾。东晋偏安虽无西晋、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但东晋、南宋的江左风流都是真实存在的。而颜真卿的人格魅力和其英雄形象与其书法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抗击安禄山叛乱时的连盟共主,劝降李希烈时已77岁高龄,慷慨赴死,会使天下士子文人热血奔涌,这才是大写的空前绝后的无可质疑的大写的唐法。
颜体行书的贡献丰富了书法史的技法创作,枯笔的运用,圆笔的运用,结字的变化,直抒胸臆的沉郁之气,悲愤之情给唐以后的书法提供了一个可变、可深挖的机会。韩愈说张旭的草书能将天地万物之变一寓于书,但将悲愤之情哀思之情寓于书,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痛惜与欣赏,有对死得其所、为国捐躯的称颂,也有对巢倾卵覆的悲恸哀嚎。如果说我们对中国书法能够承载感情喧泄的任务的话,和着血泪书就的天下第二行书或许可能给我们一种在无可控制的大悲之时只有情感而无技法的错觉。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国书法的又一高峰,而且是高于技法书以载道的唐法,后世取法者面对这一唯一,永远的唯一书作论其文或敬其志。其后《争座位帖》的闻世,才强化了颜体行书的风格。粉碎了后世无数次重复的经典,完全的作为唯一经典的二王体系。他的《裴将军诗》楷行草隶相杂,但自然而宏伟,因意而变,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量之美,并且水乳交融水乳合流。形式服从于内容。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存世唐代最多的,从29岁(现存可查资料)或者33岁开始便进行颜体书法实践,除了一些因为内容而调整情绪上的变化外,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为唐法而生的。如果我列出一大堆颜碑于此,显得非常多余。敬其人而习其书,敬其人而传其书,人以文传、书以人传。按说柳公权、李邕的碑版拓帖应该多于颜书,为什么颜体能给我们如此我的遗存的、风格形成之后的多变是主要的。因为情绪变化作出微调,而不完全被法所困,一成不变。孙过庭分析了王羲之几种书法的情绪,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做了图解。而面对颜真卿的作品再去文字图解就显得多余。
他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干练而真切,给“书法一技尔,小道,壮夫不为”一记响耳。面对旭师那种虔诚之感,敬重之意,溢于言表。是中国书法史高手对决而遇到对手的和局。然后细品此文你也会发现颜真卿给我们演示的是另外一种唐法。其中传递了四种信号:一是内功修炼,只有自己到达了一定程度,才有资格与高手切磋;二是能够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光知道是什么是苍白的;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前提是自己得有知识;四是师徒关系不是重复效法乃师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创造自家面目风格才是最重要的。颜鲁公终结了唐法,开辟了唐法,使天下能事毕矣。他终结的是唐法的神秘,自卫夫人起笔法的传递过程书史家都写出了完整的传递链,如再续上钟韦,就必须挖墓来解决。有了极其神秘的色彩。张旭长史传到颜真卿以后没有了,终止了。不是笔法不重要了,而是从颜真卿开始,笔法公开了,民间化了。其实贺知章、张旭这帮酒鬼到处乱写,大多绝活儿就在不知不觉中泄密了。
贺知章是酒鬼,但绝对是一个唐代文人的精神领袖,他的举贤荐贤,有酒大家喝比之于他的狂草书写过程来有另一种昭示开脱的意义。所有的艺术欣赏都有群羊的效应,欣赏狂草需要受众的全面素养,在当今的8000之众的中国书协委员中最少有7000人都读不通、看不懂草书的,更遑论欣赏二字。什么在支撑着他们高傲的头颅?“装”。在唐代推广狂草同样艰难,古今之别在于今人有大量的影印资料、电脑、手机,各类培训机构。而古人更难,所以古人同理的是需要重量级的表演艺术家来展示、演示,并且神秘化。最早垂范并且举手投足都会引起巨大反应的是贺知章,这位眼花落井水底眠的四明狂客绝对不是李白那种孤芳自赏的时候多。对影成三人的时候,睡不着觉的时候邀明月。看看他的朋友圈,吴中四士有他、饮中八仙有他、仙宗十友也有他。回家的时候皇太子以下的人执送别礼。做官是千古名相之一的张说举荐提拔。这才是档次。窦氏兄弟说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贺知章是被文学史肯定的对唐代诗歌的创作实践有示范意义的人物,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其对书法也有同样的历史意义。狂草始于知章的试笔过程。如果说他和李白是酒友,推荐了李白,使李白能够在皇宫喝酒的话,他本身就是学霸,能考状元,本身是笔杆子,除能诗以外,考据之类朴学也是本行。另外他能谋人谋己。50年混进长安而86岁在明皇赠诗,太子及百官送行中踏着仪仗队的歌声离开长安而还乡的,岂是衣锦二字了得。他雍容旷达的背后深藏着极高的人生智慧,这便是谋己。为人谋,为天下谋易,为己谋难。贺知章也许怕被当世人质疑他的书法功底,随手一写便是几千言的孝经,而且融二王及古之大草于一体,劲健、洒落、隽永、丰富。知变而能化,难度系数亦高。贺知章用他50年的长安工作经历和生存模式告诉我们什么是唐法。唐人尚法,唐人为天下法,唐人尚法,我尚唐人之法。
随着唐文化、经济、政治及在世界角色上的变化,审美趣味也随之而变。唐隶作为唐法另一面目,出现了丰腴、雍容、自适、艳丽的新面目。后人也许觉得俗,然而唐之俗与大制作相依,丰碑巨制,重形制、范式。正是中国人成熟的仪式感及从仪式中获得自信存在感的过程。崇尚美也往往会对过程细节提出挑战。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给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作个终止符的说明。所以唐隶四家,其名不显,玄宗为唐隶法。后世称之为神品的李阳冰恢复李斯秦篆,其功亦伟。
和贺知章完全不同是唐人尚法的另一重镇孙过庭,他的《书谱》足以流传千古。3700字的右军法再现,是唐人留给书法史的小草唐法。书谱序的“写作方式”也为后世作写出了范式。精辟的论述,精到的书法,取法乎上的导引,五乖五和的人生体验,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运笔总结,学书三个阶段的休止符式总结。系统完备集大成式的理论体系,让整个唐代书法小巫见大巫。孙过庭之后再无人在大王草书有过突破。康里子山加章草法之法以其高古鳞光偶闪。有一种学问叫为往圣继绝学,有一种能耐也叫为往圣继绝学后让绝学再绝。这个人就是孙过庭。他的学书三个过程,我有拙文《偶然的三个过程》发表在2002年的《书法赏评》上有过专门的论述。
孙过庭对唐法的贡献有二。一是大王系草书唐代草书的代表,米芾也认为硕果仅存。写右军草从过庭入手,字多,墨迹,绝佳。二是他的书论,书谱是专业领域的唐法。如果清代的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不出,可能永远是书法理论领域的顶峰之作。
孙过庭有《千字文》,因水平与书谱有太大差距,我宁愿相信它是伪作,不足为法。米芾曾说初唐很多右军书法都是小孙造的假。米芾也造假,一路货色。米芾应该语出有因,可为信史。
孙过庭只活了45岁,像一颗流星,人书都未俱老。他也在体制内作公务官,一般干事。而且贫病交加而死,成了本篇结语时唯一的剧种,这也是我不愿意展开多写的原因。他的书法最多只能入妙品,可是这妙品却和神品书论并存,而且是右军血脉,也如一轮明月。他的故事不响亮,纯靠作品说话,所以唐人尚法也有一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历史往往让能干的人干太多的事。李世民、李隆基是唐代最有作为的君王,偏偏也是帝王中兼职书法家中最为出色的,之后赵氏父子徽、高二宗成就最高时恰是专业书法家时候。
杜牧、柳宗元、白居易的墨迹出现的时候,作为书法史的唐代部分已印刷出版了。他们只能是宋人尚意的前奏曲。
唐代是中国文化自觉自信的信史,是中国人千年重复千万次,呼唤千万次盛世图腾,是和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同时登场、并用身体直接书写历史的历史强音。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书备法于唐都是你必须接受的史实。你可以质疑他的大国形象,说它的版图不够大,你可以质疑它的GDP,考证出大唐长安、洛阳远不及后来的杭州、开封、建康。但是用生命来书写书法史止于唐,这便是唐法。你见过弘文馆里的白发老者虞世南安座书写孔子庙堂碑,初唐展示的唐法是尊孔信号的传递。你看到顾命大臣褚遂良梗着脖子和李治吵架吗?他是在抵制以后可能出现的大周王朝。你看到李邕、颜真卿为李林甫所忌屡屡贬出长安吗?这是因为书法家的李、颜都是堪为社稷柱石的将相之材。70岁的李老头被棒杀于狱中,77岁的颜真卿被叛将杀害于军营。李是因为李林甫罗织罪名,构陷而死。颜是因为卢杞明知有生命危险而借刀杀人。同为烈士暮年,应无憾于历史。反观人际背有冷汗。李北海有没有贪过公钱,有没有抢劫日本使节载有珍宝的大船,我始终有疑问。李北海写文章,写碑碣,刻字数量巨大,当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是历史上收入最多的书法人了,有必要贪公钱吗?加之当时反腐败的压力并不很大的大环境中正常行情下的灰色收入加上正常品级不低的朝庭奉禄,他要这么多钱干嘛?史传北海善养士、喜养士,难道都是天下寒士?唐代并未普及高中教育,读书人有几个是家庭贫寒的?这些所养之士投奔李邕保不准还要进贡一些黄白之物、文物古玩之类作为见面礼。他们不只是为了生存吃大锅饭的而是为了日后有晋身之机。君不见余秋雨可以举荐一个中国书法院院长乎?天下士子也是看到了李邕熟人多、路子广的情份上。他身后的一群人和这一群人的传说,这群人形成的势力和领袖群伦的气质为他自己布下陷阱,不知不觉中自掘坟墓了。有才、有位、有钱、有人、有名气,害怕他的人岂唯李林甫?书法理论家李嗣真直接写信给武则天,反映的是耒俊臣的问题,对酷吏制度直接指责,当面也一定不会少说。柳公权一句“心正则笔正”不是闲言碎语,而是和心虚的皇帝对话。看看这些书法人,书法家心底无私,无私无畏,哪一个是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活着?这种活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唐法。是他们选择书法吗?明明是书法攀附了他们。
下一篇:
预防近视需矫正握笔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