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书坛 
专题:张伯英书法艺术暨张伯英书院与地方文旅发展研讨会在徐州举行
发表日期:2020-09-21 02:00:01 来源:本站 被阅读[3846]次


        中国硬笔书法网徐州报道(记者柳长忠,通讯员张黎、王盛贞)庚子八月,时近中秋,刘邦故里,帝乡彭城,群贤毕至,大咖云集。由张伯英书院主办的“张伯英书法艺术暨张伯英书院与地方文旅发展研讨会”在徐州张伯英书院国学大讲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书法名家及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与徐州市文艺界领导艺术家、铜山区及汉王镇有关领导一起,研讨张伯英书法艺术,结合汉王镇文旅发展,共话张伯英书院文旅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9月19日上午,在院长王昌庆先生带领下,与会嘉宾们先行参观了张伯英书院。


        张伯英书院坐落于国家5A级云龙湖风景区汉王镇境内紫金山下,整体占地170余亩,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是一家集整理挖掘徐州历史名人史料、开展书画展览交流、开办国学讲座及古玩鉴赏研究、烹饪养生、民间文艺、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大型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以传统中式建筑为特色,整体规模蔚为壮观。所见楼、堂、殿、院,亭、桥、廊、塔等皆依山顺势而建,所用砖、瓦、木、石等材料,皆精雕细琢;所建门、窗、梁、柱,皆由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书院建筑不仅体现了传统古建筑的一些特色,还反映出投资建设者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以及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设理念。

 
       目前,书院之紫金潭、张公文化广场、张公殿、汉画像石碑廊、书院办公区等主体工程已经竣工。紫金山环山游步道、东西两侧上山游步道、2万平方米文化广场,也已完成并交付使用;大型电子高清荧屏矗立在广场西南侧,可满足各类展示和宣传需要;广场南侧的仿古大戏台和游客中心,按计划已建成;山顶巍峨壮观的五层宝塔汉风塔也已完工。宝塔北侧的游泳池、南侧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人民公社大观园”,也将随着宝塔的建设同步进行。


        与整个景区配套的东、西、南三大仿古宫殿式山门,以及围绕整个紫金山景区长达2600余米的碑廊也将建成。届时,碑廊内将集中展示国内名人名家的楹联、诗词、书法等艺术精品。书院的建成,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必将成为云龙湖景区又一旅游亮点,必将成为广大游客向往之地和徐州又一标志性文化景观。

 
       上午9:30,研讨会开始。第一阶段会议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徐州市报业文联主席、张伯英书院特聘研究员吴继文主持。


        会议首先由中国书协理事、原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湖北省书法院常务院长刘永泽,宣读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的贺信。


徐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沈士峰致欢迎词。


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党委书记张永致辞。


        王昌庆先生介绍书院建议情况。他说,张伯英艺术馆已建设三年多了,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建设很顺利,整体建筑大致今年可完工,明年就要对社会开放了。目前广场建设功能配套齐全,从现在开始就要策划明年每两个月一次的常态化的全国性展览了,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助推书院活动。书院还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为徐州传统文化以及张伯英文化精神的推广作出应有的贡献;希望通过张伯英书院这张名片为汉王的文旅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阶段的研讨会由中国书协理事、黑龙江省书协主席张戈主持。


        首先,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博士、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傅如明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博士师导师、中国书协理事倪文东先生,就张伯英书法艺术研究,作了题为《张伯英书法艺术风格成因探析》的主题发言。


       傅如明教授在发言中说:张伯英(1871-1949)作为清末民初的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在民国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书法家,他与傅増湘、华士奎、郑孝胥并称民国“书法四大家”。明清以来,江苏徐州书法界人才辈出,形成彭城书派,特点是以北碑为宗,方劲古拙,蔚为风尚。张伯英秉承彭城书派传统,又吸收汉魏书法大家的精华,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隶。张伯英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端庄,方圆兼备,用笔时万豪齐力,圆满峻发,笔笔中实,字字气满,笔力凝重,风骨刚劲而又秀逸洒脱,可谓不泥于古,不媚于今,富于创新精神,达到了用笔能任情挥洒,意度自为高远的境界。张伯英极擅书写碑志,数百字大楷不用划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而分行布白,格局大小莫不恰到好处。其行书风流倜傥,得魏晋、宋人之形神,随意挥洒,笔到意到,极具才情。当时,张伯英的书法引人注目,为世人所贵。


        最后傅教授从“家学渊源、时风影响、兼容碑帖、鉴中养书”四个方面,对张伯英书法艺术风格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从而得出“张伯英楷书以“势”胜,法在唐人,势在北碑。洒脱、厚重、沉稳。行书既有帖的温润,又有碑的雄强。这些都得益于其深厚的学养”的结论,有力地提升了张伯英书法艺术研究的学术高度。


        紧接着北京旅游学会会长安金明先生从旅游的角度,就书法文化在文旅产业发展上提出了“四个落地”的建议:一是从资源到文旅产品的落地,以实现资源的文旅化、服务便利化、市场目标化、管理精细化。将张伯英书院打造成3A级以上景区,争取支持;二是投资落地,解决好文旅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有说头、有看头、有搞头的问题;三是适应大众旅游的新形势,让书法欣赏从专家欣赏到大众欣赏的落地;四是实现书法与科技、旅游融合的落地。


        《书法》杂志原主编胡传海在发言中建议:一是要讲好汉王故事、讲好张伯英故事,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二是要设计好旅游线路,把精彩景点串起来;三是要举办好各种各样的小型展览;四是做好旅游纪念品开发等。


        随后,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主席吴雪,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书协主席杨杰,中国楹联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高宝玉等分别发言,对张伯英书院的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最后,湖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湖北省书法院常务院长刘永泽先生作总结发言。他说:这次活动在王昌庆院长的精心组织和辛勤付出下,在徐州市文联和铜山区、汉王镇党政领导的大为支持下,在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达成了几方面成果,值得点赞!特别是看到张伯英书院的高标准建设以后,大家一致认为,王昌庆先生不仅是徐州铜山地区的文化名人,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企业家,更是一位“挖山不止,勤劳务实”的文化愚公;是一位“不计报酬、倾情奉献”的文化义工,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精盖求精”的大国工匠!


        从张伯英书院别出心裁的设计可以体会到王昌庆先生对张伯英之钟情。在他看来,古之张伯英为汉代张芝,有“草圣”之称;今之张伯英有“彭城翘楚”之誉,二先贤跨越两千年,可谓隔时空知音,同为中华书体的创新,做出了流芳千古的贡献,应该被历史和人民铭记。所以书院未来将积极从事与张伯英相关的公益讲堂、教学研讨、艺术展览、文化创作等相关事项,充分利用好社会与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做些具体的实事。

  
      可喜的是,王昌庆先生在不忘传统的同时也倾力于徐州旅游业发展,这对他来说也是顺应时代的一种创新,不但有利于徐州旅游业的发展,也利于徐州文化自信的建设。正如他目前竭力打造的汉王旅游文化和颐养小镇的建设,为提高汉王景区美誉度,整体景区的影响力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感谢王昌庆先生、徐州市、区、镇各级领导、书院相关人员、徐州部分艺术家及企业家的辛苦付出;感谢人民日报、新华社文化频道、新华社现场云直播、法治日报、凤凰网、书法报、《大观•书画家》杂志、美术报、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中国书法网、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硬笔书法网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再次祝贺张伯英书法艺术暨张伯英书院与地方文旅发展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出席张伯英书院研讨会嘉宾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子同:中国民族书画院秘书长、中国书法 家协会会员
王少跃: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
白景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人民画报书画院秘书长
庄   平:原国家汉办副主任
刘永泽: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原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湖北省书法院常务副院长
安金明: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原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会长
张   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杨   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陈钦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深圳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陈扶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吴   雪: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罗   荣:法治日报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周恒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报社社长兼总编
宗家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佛协原秘书长
孟鸿声: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尚   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柳长忠: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团常委、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
胡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博士师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高宝玉: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梁永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傅如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博士、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教授
蔡树农: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媒体代表:
(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九岭:中国书法网
关   毅: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
李文慧:中国书画报
张瀚允:中国艺术报
潘   丽:《大观•书画家》杂志

与会嘉宾在张公殿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