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作品只是反应楷书现实创作前沿的信息,还可以说,入展作品是评委集体意志、集体意识和集体判断的反应与反射。同时,正是这些评委的集体意志、意识、判断,将左右当代书法创作走势。
—— 李 松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楷书投稿创历史之最。面对大展的评选,人们最关注的是入选名单的结果,之后观看入选作品。
问题是,仅仅占来稿百分之二点多的入选作品,无论如何也难以反应当代全国楷书的创作形势。如果我们站在宏观的立场看当代楷书创作的现状,实际上,初评的信息量是『全息』的。
入展作品只是反应楷书现实创作前沿的信息,还可以说,入展作品是评委集体意志、集体意识和集体判断的反应与反射。同时,正是这些评委的集体意志、意识、判断,将左右当代书法创作走势。
这次评选评委中,几个参与初评至终评的评委应该最有发言权。笔者由于评选信息储备不完善,所以,仅就『楷书界定』这个具体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十二届国展楷书终评投票之后,有作品文本审读的环节。文本审读后,专家组提出几件作品,认为它们属于行书不属于楷书,交由评审组集体裁决。在评审组裁决时意见并不统一。最后由评委投票决定,超过半数者上,不够半数者下。结果,有的被淘汰,有的被选出。可见,诸位评委对楷书的界定意见并不一致。以往绝大多数的展览是不分字体评选的,如果不分体评选,就不存在字体界定问题,完全由作者自由发挥。可以草书、行书混合,谓之『行草』;可以楷书、行书甚至草书共融,或谓之『行楷』,也有『草隶』『草篆』。这类作品从来没有争议,唯以艺术标准评判。此展是按照字体投稿评选的。这里必然就存在字体界定的问题。在以前的分体评选中,最有争议的是行书,其次是楷书。鉴于此,笔者想就『楷书界定问题』谈点个人的判断和意见。
楷书,是一种字体的名称,是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之一。古代书论经常运用的术语『五体』,就是字体明确的界定。所谓的『五体』包括:篆、隶、楷、行、草。请注意,这个『五体』里,不包括『行草』『行楷』『草隶』『草篆』。但是,由于古代这类介乎两体之间的法帖较多,于是,约定俗成地将『行草』『行楷』列入行书,『草隶』列入隶书,『草篆』列入篆书。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草书和楷书不收容这类『中间型』的字体。第一是『八法完备』,是楷书有八个定型的笔法。古人以『永字八法』的『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命名。我们今天则以『点』『横』『竖』『撇』『捺』『折』『提』命名。点画的这些名称,标定了楷书点画的具体造型。八法的完备,标志着楷书字体的真正确立,规定着楷书笔法法则。
由于每一个笔画都是有具体造型的,也必须是笔笔独立的,于是就不能异化、省减,更不能连绵,尤其是楷字的主笔,就更不能弱化、省减、连绵。所有笔画都完全可以变化、发挥,可以写快来提高书写性,但原则是不能失却『八法』的法则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