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不像的临写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2371]次

不像的临写

                                                   史广达

    在欣赏一幅临习的作品,或是评价一幅作品时,人们常常会说到哪些地方像谁,而哪些地方又不像谁,这不像的地方似乎就是不足之处。但是,如果你能带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带着一种理解的欣赏的眼光去看,这时你或许会发现那不像处也会是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活脱脱的生命,或是拘泥的,或是稚气的,或是个性张扬的,或是大刀阔斧,或是不拘一格。这不也是很有意思的吗?

    像是相对的,不像是绝对的。在临习的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法也不可能达到十分的像。因为,一幅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才智和心血,甚至是一个人思想和人生态度的写照,而且社会的烙印,时代的审美情趣也都会在作品中留下痕迹。学得王羲之,除了要使墨池尽染,你还要有如王羲之那样对艺术的高度的领悟。学得颜真卿,不仅要学锥画沙、屋漏痕、拆钗股,还要学他一身的浩然正气,正如你不生在魏晋,就无法真正领悟魏晋风骨一样,这种个性的时代的差异决定了你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他。

    不像的因素也有很多,有不成熟的、不到位的,有超越的、创新的。从创作角度讲,有的是不自觉的,自我性情的自然流露,有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个性张扬。米芾早年学习“二王”几欲乱真,但到后来集古出新,自成一家,这是不自觉的性情流露。同是临写《兰亭序》,褚遂良、赵孟俯也是迥然不同。郑板桥熔篆、隶、行楷于一炉,独创新体,这是有意识的个性张扬。沈曾植也有很多临写的作品,临有褚遂良、《郑文公》、《张迁碑》等,但一看便知是出自沈曾植之手,笔意全是沈家的。

    还有一个不像因素就是原帖和我们现在毕竟有着太远的距离,尤其是碑,它是经过写后再刻,这其间自然会产生许多的差异,所以在学碑的过程中就有了“透过刀法看笔法,透过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