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访谈 
张旭光就“兰亭奖”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发表日期:2006-07-18 03:50:00 来源:网络 被阅读[2862]次

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能力,是书法创作与人才成长的基础资源和基础建设,这两个方面的积累与提高,关乎书坛创作和人才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应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反复强调和倡导。    ——引言
  采访者:吕书庆(《中国书法》记者,以下简称吕)

  采访对象:张旭光(中国书协副秘书长,以下简称张)

  

  吕:张老师,您好。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刊出以后,已经受到书法界广大作者的十分关注,就此我们采访了张海主席,张主席主要从方针、思想、原则和要求方面回答了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您谈谈具体的创作要求、评审办法和投稿要求。

  张:如果是这样,那就请你们出题目吧!我从分管创作评审和展览工作的角度谈一谈,供你们参考。

  吕:首先,请您先谈一谈本届“兰亭奖”与第一届有什么不同之处?

  张:本届“兰亭奖”与第一届相比,在思考、设计上应该说吸收了包括第一届“兰亭奖”以来5年中,多次大型展览、评审的经验,并吸收了广大书法家的建议和新一届主席团,特别是张海主席长期以来的一些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评奖范围不同。上一届是人人可投稿,这一届只有会员才能投稿。这一点征稿启事上已说明白了,我就不多讲了。

  这一变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成。少数人有不同意见,也可以理解。但这一变化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使原来的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专业性活动,真正符合了“兰亭奖”是国家级专业奖”这一性质。这对于提高书协专业形象,推动整个书坛建立“专业概念”,对于全社会建立对书法艺术的评价体系,推动书法创作的繁荣等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也正是张海主席坚持“兰亭奖”评奖要设立门槛的愿望和目的。这一点,中国书协赵长青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的认识都是一致的。考虑到“兰亭奖”作为国家级奖项的导向作用和社会效益,尤其广大非会员朋友的愿望,中国书协决定专门开辟一个园地,即“安美杯”书法大展。这样就更全面了,也符合中央关于文化艺术“三贴近”的要求。

  第二,评奖的目标不同。第一届“兰亭奖”由于准备仓促,也由于认识程度不够,甚或是书法发展程度不够等等主客观原因,评奖评出的是一件作品。而本届“兰亭奖”是通过作品来评人,是作者获奖,而不是一件作品获奖。那么作品获奖与作者获奖有何区别呢?可以说,其区别是本质性的。古人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有一个基本要求,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就是说要教人以生活、发展的本领。“兰亭奖”评奖也是如此,也要评之以渔,评出作者的素质、创作能力和发展潜力。

  第五次书代会以来,张海主席、赵长青书记反复讲,中国书协的任务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出作品,出人才。出什么样的人才呢?就是要评出有综合素质,有创作能力,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有了这样的人才,好的作品就能源源不断地出现,并不断地提高和升华。

  第三,评选办法不同。要达到上述评奖的目的,就必须在评选机制、评选程序,评选参数上进行进一步改革和整合。在评选参数上,这次评奖,除投稿作品和现场创作及文化素质外,增加了对作者以往取得成果的考察。这一条可以检验作者近5年、10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其成长过程是不断上升的,还是停滞不前,甚至走下坡路,这对考察人才发展前景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在评选机制和程序上要进一步改革,要通过有效措施,在“公开透明,民主公正”上下功夫,实施“阳光评审”。这次评奖要设立“计票大厅”,在公证人员、监审人员、评委、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同时在场、共同监督下唱票、计票、统计。再通过电脑跟进,真正实现现场出结果。这个做法,我们在今年“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全国书法展”评审中进行了尝试,是成功的、有效的,为本届“兰亭奖”评奖积累了经验,因此,我们也非常有信心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在评审程序上,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参与程度,根据张海主席提议,拟在评出创作奖提名奖后,将全部作者的作品和有关资料上网,听取网上意见,并作为最终评奖的一个参数。

  第四个不同是作者权益和待遇不同。大家可能注意到了,第五次书代会以后凡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在征稿启事中都比原来多了一条:作者的权益和待遇。本届“兰亭奖”更加重视解决好作者的权益和待遇问题。这一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落选稿件中凡要求退稿并寄了退稿费的,保证退稿。这一做法绝不是上级领导要求的,而是近年来书坛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为了给广大作者争取这个权益,我们从去年底开始,同有关承办单位进行反复协商和谈判。因为,退稿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在承办一方。经过几个展览的协商,中国书协已经把这一条写入了合同文本,成为对任何承办展览单位的一个条件;二是展览善后工作,主要包括展览开幕后获奖、入展作者的奖金、证书、作品集等待遇的落实。到目前中国书协把这一点也写进了合同文本,与任何展览承办方建立起一个“展览善后工作机制”,在展览启动之前收取承办方一定数额的风险金,规定展览开幕后一个月内将作者应得的待遇落实,如果违约,则启动风险金来补救。如果承办方不出任何问题,任务完成得很圆满,则风险金原数退回。这样就基本能保证作者的待遇得到落实,我们做机关服务工作的每个人心里也就得到一个很大的安慰。

  要说本届“兰亭奖”与第一届的不同,可能还有很多,我临时想起来这几点,先说到这里吧!

  吕:其次,在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书协有什么新的思考?

  张: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大,我回答起来还有很大难度。我只能结合“兰亭奖”的评奖谈谈与艺术创作相关的一点思考。这里首先有一个对当今书坛创作的基本估价和基本判断问题。从好的方面说,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从国家战略上,有一个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这是国家、社会谐调发展的本来意义。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性的学习、报考艺术类的人数陡然巨增。书法也是如此,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书法家、理论家,经过多年的研习积累,担当起大专院校教授书法的任务,同时大量的函授和进修、培训,在全国各地展开,保证了一大批年轻书法学习者,一起步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和科学、正规的学习道路。因此,这些“科班”出身的书法家在近几年的大展中,与中国书协的办展宗旨相适应,如鱼得水,展现了明显的实力和优势,成为当今书坛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力量。还有一大批未经过院校培养,但道路正确,方法得当,勤耕不辍,才情横溢的中青年书家,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从不足方面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文化的先天不足;二是现代审美意识的后天不足。这个基本判断我向沈鹏先生汇报过,也向张海先生汇报过,两位先生都认可这一判断。因此说,当代书坛在创作方面总体上面临着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提高现代审美意识这两大课题。

  我们先看传统文化素养方面: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今天书法界除了少数研究人员外,大多数60岁以下的中青年对传统经典文化,都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积累,传统的哲学和经典在学以致用上,更没有对我们的世界观、审美观、精神理想的追求形成系统的影响,这就是先天不足。因此,就导致了我们在认知和理解书法艺术传统上的不足和障碍。比如大家都在学习“二王”,二王书风又是在当时的哲学即玄学影响下形成的,而玄学的三大支柱是易经、庄子和老子。我们,包括我自己,对易经、庄子、老子都没有深入的研究,那么我们对“二王”的书法和晋人风度能理解多少,能学到多少呢?有学者提出,我们都认为学“二王”学得有成就,实际上我们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得我们的努力,还远远没有接近“二王”的核心。因此,我们的出路就是补课,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这是从创作和学习层面讲的。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弘扬人文精神。沈鹏先生在五次书代会开幕词中指出,当代书坛的一个重大不足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中国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从哪里来,一方面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来,一方面从革命文化精神中来,而革命文化的先进精神已经汇入了整个民族文化经典之中。因此,我们说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来培育人文精神,从宏观上讲是不是也包括了革命文化的先进精神。因为传统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代,它是一个民族由过去走向未来的纽带。比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儒家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道家的“逍遥游”境界和由技而进乎道的追求等等,对于克服当今书坛追逐名利,急功近利,作风浮躁,不择手段等现象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光背下这些警句其作用是有限的,根本解决问题是要系统学习,真正在人生观、在世界观、价值观上产生影响,从而真正影响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

  所以,这次“兰亭奖”评奖应该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契机,特别是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的一个契机。因此,希望各地在备战“兰亭奖”过程中,要为作者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精典,创造一些条件,也希望作者本身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本届“兰亭奖”“文化素质考核”,也将以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主题,出题范围或出什么样的题,也将召开一个专家座谈会来研讨,而后确定。

  再看时代审美意识方面:

  “笔墨当随时代”,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艺术自身进步的本体要求。电脑时代的到来,不但毛笔,就连硬笔也几乎退出了实用领域,历史和时代的巨手毫不留情地把书法推向了艺术创造的范畴,也就是说,书法在当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转变为以艺术的方式来服务社会、服务时代。因此,书法就要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增加其艺术含量。如果把她作为视觉艺术来对待,那就要研究线条、章法与空间构成、与视觉审美心理的关系;就要研究书写与时空的关系;就要研究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就要研究现代化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情景下的精神家园的建设;就要研究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联系与转换;还要研究书法同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的关系等等。总之,书法只停留在“写字”的最初步的审美要求已经远远不够了。而空间构成,时空关系,视觉心理以及旋律和组合等等,都是现代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并取得了成果。由于种种原因,书法界对现代美学、心理学、视觉艺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广泛。因此说,书坛在现代审美意识上是后天不足。好在书法界,特别是书法学术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少书法家也正在接受和建立这一意识。希望各地书法机构和广大书法爱好者,进一步关注研究这一问题,这是表达时代情感不可或缺的方面。

  总起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能力,是书法创作与人才成长的基础资源和基础建设,这两个方面的积累与提高,关乎书坛创作和人才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应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反复强调和倡导。

  吕:作者在创作投稿时应注意哪些具体问题:

  张:这个问题是老问题,但在这里还可以再次重申一下:一是按照征稿要求,在内容、尺寸上要符合规定。为了公平,任何违反征稿规定的将不进入评选程序。还包括姓名要真实,通讯地址要准确。这次增加的东西就是作者的成果资料,这一项希望投稿时整理好,评选时将进行核对和评估。

  二是投稿前要把书写内容弄明白,防止写错字。在错字问题上,大多数情况下是作者对书写内容不理解而出错,比如王维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句,“墟里”的“里”字,常有人写成“里”。原因是把这个美好的地方,有人居住、生活的方位词,理解成了“废墟里边在冒烟”,这与整首诗的意境也不相符合。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书写内容弄懂弄通,然后再写。错字问题,多年来一直作为评选中的硬伤来对待,现在我们理解得更明白了,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字,既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该民族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一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发展、延续、传播和光大,文字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考虑到本届“兰亭奖”的过程,要成为一个倡导人文精神的过程,所以对明显的错字,肯定不会轻饶它的。当然,对错字的判定要慎重,从这几年的评审看,有几点评委们已经形成了共识:(一)经典作品中用过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可通用的字不算错字,如《兰亭序》中“崇山峻领”的领字等;(二)异体字不算错字,如《石门颂》中的坤字等;(三)多一笔少一笔不算错字。因为在我们临习的经典碑帖中古代大家从审美需要出发,增笔减笔或改变笔顺,已沿袭至今;(四)所有评委都拿不准的,不作为错字处理;(五)凡有错字的,须经过评委集体认可,如有分歧则查工具书解决。尽管我们对错字的认定有很多宽松条件,但希望作者尽量不用太生僻或已经死亡了的字,以防给自己带来被动。

  三是投稿的作品要保持适当篇幅。尽管我们不提倡越大越好,但也要以适当的篇幅和一定数量的字来支撑作品的效果。字数太少的作品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些都是作者应该注意的。同时,这几年以小行书、小楷书来写大篇幅的作品也很多,在评选中也可以说不占优势。在此也提出来供广大读者参考。

  四是就作品创作本身而言,我还是那句话,“既到位又有味道”。“到位”就是在深入经典上很到家,在线条、结构上都没毛病,这是个前提。一件在深入经典上还有很多毛病的作品评出来又有何意义。所以不到位的作品在初评中就可能会淘汰。“味道”就是作者的个性追求、现代审美意识和个人才情的表达。进入复评以后,没有“味道”的作品也将逐步被淘汰。到终评时,就只有“味道”的高下之分了。所以作者在创作作品之前,一定要在深入经典上下功夫,挖掘经典之中已经存在的与现代审美精神相共鸣的东西,运用到创作中去。说到这里又回到了前面的话题,可以说,现代审美能力和到传统经典中的挖掘运用能力,是决定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努力吧,可爱的书家朋友们!

  最后,希望这次“兰亭奖”能在“倡导人文精神,表现时代情感”上,给书坛一个有益的启发。

  我以上讲的很乱,力图诠释中国书协分党组和张海主席的思想,不一定准确,仅供你们杂志和广大读者参考。如有不妥,以张海主席所谈为准,也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