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张学能:读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有感 一一兼谈何为“古法”
发表日期:2019-01-17 20:06:27 来源:本站 被阅读[6145]次

        在2018年尾,读完孙晓云先生的《书法有法》,这是今年完成的第四本书法类书籍。对一个曾一年都没读完一本书的人来说,是个奇迹,也很享受这种自觉。
        自从知识的学习形式呈多样化后,对孙晓云先生的了解也多了些。网购到《书法有法》后,束之高阁近一年,9月初看完周汝昌先生的《永字八法》后,毅然选择拿来一阅。
        从书的整体结构来看,并不能算是一本理论书籍。行文略显单薄、形式单一、口语较多、标点符号不够严谨。与上一次读到的周汝昌先生的《永字八法》形式类似,均是平时的日记或演讲稿的积累。区别就是30万字的《永字八法》引用古人文字性的书论较多,且多是问答形式整理而成的,而孙先生提供的佐证类的图片较多。尽管如此,并不影响读者对作者核心思想的理解。
        《书法有法》的核心是讲究“古法”,即笔法中的转笔,也即今人所说的“捻管”。因为是比较碎片化的知识点,所以前半部分并不能从全局把控作者的思路。真正印象深刻的是作者2010年7月所写的《修订版后记》的4个补丁,通过空海的执笔图、“笔舔”和“臂搁”、“笔杆直径与字大小的几何换算”、《考工记》和《人机工程学》这4个部分的详细补充讲解,配以图片进行佐证,让我进一步加深理解所谓“古法”的脉络。所以,如果你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勇气,那就请你翻阅这10来页的内容即可。
        很多年之前,我就对书写过程中是否捻笔迷惑不解。咨询过一些书家,看过不少现场书写,其中不乏一些大家所熟悉的名家,观点不一。读完《书法有法》,暂且解决了我的困惑,因为孙老师所提供的佐证毫无破绽,条理清晰。孙晓云先生通过西晋青釉双坐书写瓷佣、宋摹北齐《校书图》、晋《女史箴图》、五代周文矩《文苑图》等图例,证明“古法”的书写方式是手臂手腕无依托的情况下用转笔的方式写字;通过古人写字的坐姿和执笔方式(单苞&双苞)、篆隶&八分的笔画形态、唐代以后的桌子的应用等,断定宋以前的古法是转笔;通过笔舔和臂搁的发明、笔杆直径与字的大小证明宋以后“古法”失传。由此,我想起曾经在网上看过陈新亚老师的讲座,其中他也说到过古人写字的坐姿和执笔方式等问题,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觉,结合孙先生的这本书,才慢慢有些认知。
        仔细思虑,我又觉得哪里出了问题。其一、宋以后也出现不少书法大咖,例如“苏、黄、米、蔡”、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等等一代大家,他们也一样将书法发扬光大,是否也可以证明崇尚古法并不重要?或者说,宋以后的书家并不是像孙先生所说的抛弃“古法”?我们不是书家本人,当然不得而知。所以,从我这个层面尚无能力去辨别真伪,权且吸收就好。其二、诸多书家抱怨书写时长期低头,导致颈椎等身体问题,为何研究书法的专家学者不从桌椅这个方向进行改良,尽量去靠近古人的书写方式呢?例如,将桌面作15~30度的倾斜,可好?在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不断改变的年代,是否要顺势而为?其三,论证古人笔法的书籍应该不只孙先生这本,为何此书出版量惊人,是其他书籍说得不够透彻吗?
        其实我是佩服孙晓云先生的,也欣赏她的大气。因从她的认识层面,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古法”,至少她是慷慨的。我猜想,这也是为何《书法有法》能发行12万册、出版16版的直接原因。至于孙先生是否遵循她所研究的‘古法’方式去书写,通过视屏材料不太能感受,但我想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回想我所参加的书法培训班,基本没有听到过关于“古法”的讲解,多是浅层次的”号召”大家临帖、如何临帖、如何打造投稿作品而已,至于临得标准或者精确的核心完全没有涉及。我估摸,大多数书法爱好者均有此困惑,甚至于包括一些根本不得古法要领的“书法工作者”(从朋友圈的诸多晒图就能知晓)。也许,我们与书法的缘分未到,或是交的学费不够,亦或是悟性不够。
        我又不免念起我的武术启蒙老师何小飞先生(至今仍记得他的名字),那时我才12岁,他20岁不到,河南人,跟随他们团长来我县卖艺。他在少林寺学武十年,成为俗家弟子,家中姊妹多,迫于生计,走起江湖来。表演的是硬气功,钢枪刺喉、三指夹钢钉、二指碎石头、二指禅等功夫,近距离观看他的表演,非常刺激过瘾。那时,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那套少林拳,正儿八经耍起来的时候,虎虎生风!没错,他收我为徒了,条件就是团里没水电的时候能用我家的,仅此而已。放学写完作业,我就跑去他那里候着。师傅教我基本功,从扎马步、劈叉、鲤鱼打挺等基本功开始,每个细节他都示范得一清二楚,生怕我不会。源于痴迷,我一点都不觉得累,练习鲤鱼打挺那会儿,后背经常磨出血也从不退缩,他也从不放松对我的要求,甚至是苛刻。基本功过关后,开始教我武术套路。那时年纪小,胆子也小,经常不敢多看他,用听和看身形的方式,以至于他随团离开的时候,我都是站在远处目送他离开,看着爸妈跟他道别,其实心中非常不舍。20多年过去了,我没忘记,依然能记起他的长相和当年离开时的背影。90年代是个美好纯真的年代,空气里,到处都是自由真诚的气息。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者简介:
        张学能,斋号云鹤草堂,本科学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黄冈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日本广岛、湖南大学、深圳美术馆、东莞等地展出。 结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高研班、刘东芹博士草书字法研修班等。  
      工作之余,喜好收藏;勤于书画,近年专攻褚遂良、颜真卿楷书;偶写小文,散见于书法报书法艺术网、山西生活晨报、冠盛报等。 
      书非小技,亦非小道;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心兴,可以默识,不可言宣。